
問一:腸病毒到底該看哪一科?
答:這個問題曾引發耳鼻喉科醫學會和兒科醫學會的激烈爭辯。衛生署腸病毒重症審查委員發現,近3年來腸病毒重症病患中,有7成因為沒有看耳鼻喉科而延誤病情。耳鼻喉科與兒科診所都可能收治到腸病毒個案,不過最重要的是應該是要落實轉診,有疑似重症症狀時,要趕緊將孩子轉往醫學中心治療。
問二:腸病毒從感染到發病多久?會有些什麼症狀?
答:腸病毒進入人體之後,潛伏期:2-10天,發病平均約3-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腸病毒有時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問三:感染腸病毒後什麼情況下必須立刻就醫?
答:
-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情況時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病2-4天後出現。
- 有肌躍型抽搐,這是一種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持續嘔吐。
-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問四:家中有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該注意什麼?
答:
- 小心處理病患排泄物(口水、鼻涕、尿液、糞便等),如碰觸他們用過的衛生紙或其他物品,應立即洗手。
- 讓已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在家多休息、多喝水並接受治療。
- 家中第二個感染到腸病毒的病人,身上病毒量往往較高,腸病毒病狀嚴重的程度也可能提高。
問五:腸病毒流行期間是否不能帶孩子去游泳?
答:一般說來,游泳池中用來消毒的氯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但在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還是儘可能不要讓孩子出入在公共場所。
問六: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是否具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答:感染某一種腸病毒痊癒以後,至少持續會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但是腸病毒不只一種,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所以仍有機會因為另一種腸病毒而出現類似的症狀。
問七:和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共用玩具,是否會受到感染?
答:罹患腸病毒的孩童所玩過的玩具(尤其是絨毛玩具),的確容易作為腸病毒的傳染媒介,所以在腸病毒流行期間,最好避免孩子共用玩具;其中尤其要避開公共場所的玩具,因為可能沾染更多的病毒。
問八:帶寶寶到診所或醫院,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嗎?
答:這是必然的,到診所和醫院就醫的人,罹患各種疾病,各種細菌和病毒也因此到處充斥,因此,帶孩子就醫時,最好先在診所或醫院外等候,以降低感染病毒的機率。
問九:腸病毒71型的致命因素有那些?
答:根據目前所知的文獻記載,腸病毒71型的致命原因可說都是腦炎所致,台灣地區的個案大多是猝死,而75%的患者都是住院後24小時內就死亡。從日本曾經發生的腸病毒71型疫情中發現,這種病毒特別喜歡攻擊小腦、腦幹與基底核 (basal ganglia)。由於腦幹部有著掌管我們呼吸與循環等生命現象的中樞,所以在此處嚴重發炎,很容易造成猝死。
問十:為什麼台灣會爆發腸病毒71型的大流行疫情?
答:腸病毒的種類多達六十多種,我們體內並非對每一種病毒都存在抗體。腸病毒71型早年曾在台灣發生過,但必竟是十幾年前的事,許多小孩子完全沒有抗體,所以疫情才一發不可收拾。不過,注重個人衛生習慣與做好環境衛生管理,還是可以遏止腸病毒繼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