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目前藉由多元化之監測系統,如「定點醫師監測系統」、「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及「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系統」等,已能充分掌握腸病毒流行趨勢。
依據87年至95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10.0%至25.7%之間(95年無死亡病例)。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
由全國五百餘個定點醫師監視系統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10月再度出現一波流行,95年疫情相較歷年約延遲3至4週,於4月下旬疫情開始上升,至6月下旬達到高峰後逐漸下降。歷年流行情形以87年最為嚴重,當年度定點醫師平均通報數最高曾達19.87,其次為89年,其定點醫師平均通報數最高達11.08,而後各年流行情形趨緩,在臨床上表現除了87年以手足口病表現較多外,其餘各年均以疱疹性咽峽炎較手足口病多
由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監測資料顯示,以87年病例數最多,共405例,95年僅有11例;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除87年佔88.9%外);在死亡病例方面,除95年無死亡病例外,其於年份之致死率介於10.0至25.7%之間,死亡病例中,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若以臺灣地區各年齡層人口數粗估各年齡層之重症發生率,可發現年齡越小者,發生率越高,其中又以未滿1歲嬰幼兒之發生率最高,約為千分之0.03至0.43,其次為1至5歲幼童,約為千分之0.003至0.23。其中以民國90年發生率最高,而後各年均較歷年平均為低。
綜合各合約實驗室及疾病管制局檢驗室之檢驗資料顯示,在87年至95年1,560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有708例之檢體無法分離出病原,約佔45.4%;而在其餘可分離出病原之重症及死亡病例檢體中,以腸病毒71型占最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