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由六十兆個細胞構成。自律神經是在無意識中,調整為數龐大的細胞功能的神經。
自律神經能夠調整心臟、血管、胃腸、汗腺等內臟各器官的功能。不接受來自腦的指令,獨立發揮作用,因此稱為自律神經。我們睡覺時心臟會持續跳動,是因為自律神經能夠自動控制心臟的功能所致。
自律神經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就好像是翹翹板一樣,互相抗衡,發揮作用。交感神經是在運動時或白天活動時占優勢的神經,能夠提高心臟的跳動,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抑制消化管的功能,調整身體活動狀態。
副交感神經是在用餐或休息時占優勢的神經,能夠緩和心臟跳動,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使身心放鬆。同時具有促進細胞分泌或排泄的作用,因此,當副交感神經占優勢時,能夠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或排便。
交感神經均勻的分布在脊椎,副交感神經則分布在頸部與背骨腰下的臀骨。從頸部伸出的神經支配心臟、胃等上半身的內臟,而由臀骨伸出的神經則支配骨盆內的臟器。
副交感神經分布於頸部和臀骨,這是因為進化過程使得生物擁有較長的軀幹,在軀幹處的副交感神經被分隔為上下兩部分所致。交感神經則是在脊椎形成後進化出來的神經均勻的分布於背部。
自律神經調整內臟功能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從各自的神經末端分泌出神經傳導物質。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會刺激六十兆個細胞,傳遞自律神經的指令,使得細胞功能同調。
交感神經分泌出來的腎上腺素,能夠加速心臟跳動,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引起身心緊張、興奮,使身體保持活動狀態.像怒氣上衝暴青筋時,血壓急速上升,就是因為交感神經受到刺激,釋出腎上腺素使得血管收縮的緣故。
相反的,副交感神經分祕的乙醯膽鹼會延緩心臟的跳動,擴張血管,降血壓,使身體的開關切換到休息,放鬆的狀態。當副交感神經占優勢時,細胞的分泌與排泄活絡,湧現食慾,促進排便。
自律神經會適應當時的狀況,對細胞下達工作與休息的指令,調整身體功能藉由這個系統,我們才能夠穩定的維持生命活動。
自律神經也會調整白血球的數目及其作用。以下就來說明自律神經與白血球的關係。
人體具備了一免疫這種自我防禦系統,能夠保護身體免於受到病毒、細菌、異種蛋白(非白體蛋白),癌細胞等的攻擊。在免疫系統中,白血球是十分重要的血球細胞。除了白血球外,血液中還有紅血球。紅血球負責運送氧與二氧化碳,一立方公釐的血液中約含有五百萬個紅血球。至於白血球,則一立方公釐的血液中約有五千至八千個,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粒細胞和淋巴球。
嚴格來說,粒細胞又分為嗜中性白血球、嗜酸性白血球、嗜鹼性白血球,粒細胞中的百分之九十五是嗜中性白血球,因此本書將粒細胞定義為嗜中性白血球。粒細胞與淋巴球都能夠保護身體免於受到敵人的傷害,但是各自的作用不周。粒細胞會吞噬真菌、細菌、老死細胞的屍體等,並處理較大的異物。
淋巴球則具有攻擊病毒等微小異物或癌細胞的作用。淋巴球會視異物為抗原,製造出使抗原無毒化的抗體蛋白質加以對應。
隨著血液流動,白血球循環於體內。以往,並沒有人認為在體內移動的細胞會受到自律神經所支配。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白血球也受到自律神經的支配,自律神經調整內臟時,交感神經會分泌腎上腺素、副交感神經分泌乙醯膽鹼。我們發現到白血球中的粒細胞是腎上腺素、淋巴球是乙醯膽鹼的受體。受體是浮於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子,具有選擇某種特定物質與其結合的性質。換言之,當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占優勢時,分泌腎上腺素,粒細胞產生反應,數目增加而活化;相反的,當副交感神經占優勢時,分泌乙醯膽鹼,淋巴球產生反應,數目增加而活化。交感神經占優勢時,粒細胞增加而活化;副交感神經占優勢時,淋巴球增加而活化。
在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白天活動時,手腳容易受傷,細菌侵入傷囗的機會增加,這時如果存在能夠吞噬掉較大細菌的粒細胞,就比較不會引起問題;相反的、在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晚上休息或用餐時,消化酶(促進消化的化學物質)所分解的異種蛋白或病毒等微小異物會不斷的從口、消化管進入,因為體積太小,粒組胞無法應忖,所以就輪到在夜間擅長於處理微小異物的淋巴球登場。
由此可知,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若能夠均衡的發揮作用,我們的身體就能夠維持良好的狀況,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自然痊癒,但若發生紊亂(比方說長期用藥),自律神經的平衡就會瓦解,連帶的白血球的平衡也因此失控,粒細胞與白血球的比例脫離正常範圍,造成免疫力減退,引發疾病。人們常提到免疫力,例如一:提高免疫力就不容易生病,但是卻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判斷自己免疫力的強弱。不過,今後可以這個白血球的比例為指標。所謂免疫力較高,是指粒細胞與淋巴球保持平衡;而能夠維持免疫力的,就是自律神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