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官方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結果顯示,日本人當中,六點半以前起床的人數,一九八六年時,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四三到了一九九一年,降為百分之四二。七點半以前起床的人數則由百分之八三降為百分之八一。晚起的傾向顥而易見。尤其引人側目的是,晚起的現象有低齡化的趨勢。深夜營業的便利商店或遊樂場,過了半夜零時,仍見不少中學生或高中生駐足徘徊。即使待在家中,由於呼叫器或行動電話的普及,到下深夜,仍藉著電話彼此聯絡著。
人類變成像現在這樣熬夜,早上宴起,是近代才出現的現象。回溯數百萬年前的人類歷史便得以窺知。往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恬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生活模式。日本大約在江戶時代之前,照明器材不過是提燈或罩燈之類。因此,活動範圍有限,多數人到了夜晚,總是早早上床。
隨著文明的發達,人們藉由電燈照明之後,夜晚依舊玩樂、讀書或工作的形勢漸趨明顯,人類的生活型態至此驟然一變。
無論時代怎麼變,人類身體的結構卻無法輕易被改變。生活在九○年代的我們,除了在黑暗中的視力遠不如貓頭鷹般管用之外,也不再過著「夜來就睡,天亮就醒」,日復一日的日子。
掌控人類曄眠與覺醒的是大腦自主神經。自主神經又包括促使身體亢奮的交感神經與命令身體功能趨緩的副交感神經。腦內具有控制自主神經的結構,可以視周遭的情形或身體的狀況,發出由覺醒進入睡眠,或由睡眠轉為覺醒的指令。到了夜晚,扮演休息神經角色的副交感神經作用增強而使人想睡,清晨時刻,身負亢奮功能的交感神經活性趨強,啟動體內細胞,令其活動。這是人類自然的生理現象。
仔細想來、人類違反原來的生理節奏而活動至深夜的現象,也僅是近百年來才出現的。相較於擁有數百萬年之久的人類歷史,也不過是近在眼前之事。歷經如此長時間所形成的人類生理,又豈是如此輕易就能改變。
我們不應對於生活模式的遽變掉以輕心。我認為,這樣的生活型態正是腐蝕人類健康的潛在因素。
目前,憂鬱症、身心病等各種現代人獨有的慢性病症與日遽增。治療上有證據顯示,早起療法的療效可以說最為顯著。
針對健康而長壽的人進行調查,發現有幾個共通點。就內在因素而言,可列舉如少有爭執、喜怒哀樂的情緒平穩、安適而無慾等等,外在因素則以環境與飲食問題為要。
飲食方面,肉類幾乎不碰,經常食用五穀雜糧、魚貝類、蔬菜、海藻類等。少量的食物充分咀嚼後再吞食。加上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溫暖的氣候,以及清淨的空氣等環境的眷顧,也是重要的因素。
此外,早睡早起,順著人類原來的生理節奏過生活,也是不容忽視的要因。目前日本百歲以上的人瑞約有七千三百人之譜男性一千四百人,女性五千九百七十三人︶。這些長壽者當中,約九成都過著夜晚八點左右安歇,清晨四~五點左右起床的規律生活。百歲以上的長壽者沒有夜生活型的人。
即使是年輕時候過著日夜顛倒生活的人,隨著年齡的增加,也逐漸傾向於早起。這是人體與生俱有的自我防衛本能發揮功能所致,也是「早起才是合乎人類自然節奏的生理現象」之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