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認識:
人的臉部容易受到精神與內臟機能的影響,而出現不同癥兆。以中醫五行的說法,肝臟不好的人易於發怒,脾臟不好的人經常煩惱,肺臟不好的人比較悲觀,腎臟不好的人則表現出恐懼或畏首畏尾,常笑且容易激動的人是心臟無力的表現。所以內臟或器官的機能正常化,調節有機體不協調的部份,從根本上消除疾病,才能使人健康長壽。 |
疾病營養:
臟腑功能失調與肺、脾、腎三臟虛損有關。「體質決定疾病」,無論何種致病原,人體正氣盛,就可以抗病而不發病。從調理人體的肺氣、脾氣乃至腎氣虛,增加抵禦致病原的能力降低,促進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器官機能,才是根本治療,達到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 |
飲食原則:
1、補充含硒食物,如洋甘藍、洋菠菜等蔬菜,可幫助維持體內SOD的合成。 2、多吃富含β-葫蘿蔔素、茄紅素的食物,如番茄、西瓜、柿子、南瓜、紅心地瓜、茼蒿、韭菜、芥菜、青江菜及芒果等蔬果。 3、補充維生素E,可防止細胞膜上的脂肪氧化;倘若細胞膜氧化,在豆類、蛋類、胚芽及全穀類中都含有足夠的維生素E。 4、多補充維生素C,可減緩體內維生素E的消耗。 5、維生素B2則為抗氧化物的輔助酵素,它可加速抗氧化的維生素反應,存在於牛奶、蛋類及豆類中,在服用維生素C、E時,若能搭配維生素B2使用,可加強抗氧化的效果。 6、生物類黃酮又俗稱為維生素P,可加強維生素C的吸收與其活性的發揮,在蜂膠、檸檬、柳橙、柑橘,葡萄柚及馬鈴薯中含量頗豐。 |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一覽表:
1、規律運動。 2、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暴露在空氣污染環境中。 3、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休息。 4、時常保持心情的愉悅。 5、戒除抽菸及酗酒的習慣。 6、避免接觸放射性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