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認識:
胃潰瘍是因為胃壁出現破洞或裂痕而引起,潰瘍的部位通常發生在食道(喉嚨與胃中間的一個小管),或是十二指腸(小腸的上半部)。 專家過去常將胃潰瘍歸因於壓力,但現在則懷疑是幽門桿菌所引起。 過度使用止痛劑,例如:阿斯匹靈或是ibuprofen也會造成胃潰瘍。 其他因素可能包括:抽菸、酗酒、胃酸過多、胃壁黏液太少,無法保護胃部。 引起胃潰瘍的細菌有時亦會引起胃炎,有些患者會有噁心、嘔吐、上腹疼痛 等類似消化不良的症狀。 |
疾病營養:
造成潰瘍的原因很多,然而不管是哪一類型的潰瘍,注意飲食都是必要的。一方面要保護及修補胃壁,另一方面要攝取充足的營養。早期對於潰瘍有許多的飲食限制,後來發現這些飲食限制只會增加患者困擾,造成營養不均衡而延遲恢復時間。除了部份會刺激胃壁的食物及引起胃部不舒服的食物(因人而異)之外,應盡可能從均衡飲食中攝取充足的營養素,加速傷口的復原及修補。 |
飲食原則:
1、採少量多餐方式進食。 2、採「溫和飲食」:是一種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於消化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 3、烹調採蒸、煮、燉方式,且糊泥狀的食物比較容易消化。忌吃煎、烤及油炸的食物。 4、飲食上以六大類食物為主,盡可能廣泛選擇各種食物,以獲得各類營養素。 5、忌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胡椒等。 6、避免產氣食物,如地瓜、洋蔥、花椰菜、馬鈴薯、高麗菜、豆類等。 7、忌吃年糕、粽子等糯米類製品,以及各式甜點、糕餅、油炸的食物及冰品類食物。 |
生活習慣調整:
1、進餐時要放鬆,保持心情愉快。 2、吃飯要定時定量。 3、進餐要細嚼慢嚥,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 4、不抽菸、不喝酒、不要純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5、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減少無謂的煩惱,心情保持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