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而言如果收縮壓低於100mm/Hg以下,舒張壓在60mm/Hg以下時就視為低血壓。
低血容積是最普遍導致低血壓的原因。這可以是由於出血或失血、饑餓時液體攝取量不足、或是過度失去水份,如痢疾或嘔吐等。低血容積經常會因使用利尿劑等而引發,不同的藥物使用亦會引起此情況。
二、診斷與分類:
症狀:比較常見的有心悸、呼吸急促、心臟一帶的胸痛、頭暈目眩、較容易於疲倦、頭痛,頭覺得很重,另外可能有一些腸胃方面的症狀,如沒有食慾、容易便秘、腹脹等。
低血壓的可分三大類:
第一大類 本態性低血壓
這類型病因不明,在醫學上被懷疑是因為遺傳而導致的。根據醫學研究指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七的低血壓患者屬於本態性低血壓,這類病人的心臟收縮能力和血管的彈性是正常,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第二大類 繼發性低血壓
以下五種因素則會影響體內循環和內分泌,引起繼發性低血壓:
1.心臟疾病 :罹患心不全、心肌梗塞、大動脈瓣狹窄症時,都會影響心臟搏出血液的功能,使心臟輸送血量減少,以致循環障礙而引起低血壓。
2.末稍血管擴張 :因細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縮功能,導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產生循環障礙性低血壓。
3.暫時性大失血 :因手術、外傷的大量出血,使體內循環的血液量驟減,而引起暫時性低血壓。
4.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機能減弱時,會出現氣力減退、身心疲憊、畏寒、皮膚乾燥等現象,而引起內分泌障礙性低血壓。
5.愛迪生氏症: 罹患此症會影響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分泌,使患者出現皮膚變黑、噁心、嘔吐及低血壓等症狀。
第三大類 姿態性低血壓
這類型在改變身體位置時,尤其是從蹲下或躺下的姿勢改為直立的姿勢時出現。它一般都是暫時性的低血壓,是因自主神經系調節功能暫緩。如抗抑鬱藥等會有此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