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腎臟功能下降至正常的30%時,稱之為腎衰竭。腎衰竭的人,生活上一定要充份休息,不可熬夜,同時飲食上也會有所限制。
腎衰竭又分急性與慢性兩種。當腎臟一時故障,突然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廢物,而使腎功能急速下降,稱為「急性腎衰竭」,通常只要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均可以得到改善。
如果腎臟組織長期受損,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甚至永遠無法恢復,稱之為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初期並沒有特定的症狀,所以不易發現,然而長久下來,終會引發尿毒症,需終身洗腎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
一旦腎功能下降,就無法順利地將蛋白質所產生的老化廢物排出體外,因此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再者,需注意熱量的攝取,應採取「低蛋白高熱量」的飲食法,以免造成體力不足,而無法對抗疾病。
腎還有調節血壓的功能,腎臟一旦發生病變時,容易引發高血壓,飲食上要限制「鈉」的攝取,不可過量。倘若有水腫的現象,水分也要有所限制。
另外,腎衰竭的人也要注意鉀的平衡。一般鉀多存在於蔬菜之中,然而腎功能不佳時,較難代謝多餘的鉀,可能因含鉀量太高而引起心臟疾病,飲食上亦須避開高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