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曾到醫院內附設的餐廳吃過飯嗎?燈光明亮、桌面乾淨、連醫護人員都在此用餐,應該是個令人安心的環境吧!但6月底,消基會公佈了一項醫院附設餐廳之空氣品質的調查報告,結果卻是:想要到醫院治病、探病的人,可能吸入了會致癌的甲醛!根據環保署依WHO標準所訂定的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若空氣中的甲醛含量超過0.1ppm,便是所謂的「病態商場」。而您,也許正處在一個大型的「病態商場」之中!
消基會此次的空氣品質檢測項目有:空氣中的總細菌數、一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濃度、甲醛濃度、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懸浮微粒;而被檢測的11家大台北地區的醫院餐廳,只有5家醫院通過檢測合格外,有7家空氣品質不合建議值,甚至兩項不合格。院方皆表示會尋求方法改善:加強排風、送風、空氣濾淨、紫外燈消毒…等。另外,一氧化碳濃度、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全數通過檢測。
此次消基會檢測的項目與標準值如下:
檢測項目 | 建議值 | 超過建議值的危害 | 超過建議值的原因 |
空氣中總細菌數 | 1,000 CFU/m3 (菌落數/立方公尺) | 增加汙染物在室內累積的機率,並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 | 在密閉或半密閉的室內空間裡,未使用冷氣機等空調設備來維持室內的舒適度,以及未能有效通風、換氣,再加上人群聚集量多,便會累積細菌數 |
一氧化碳濃度 | 9 ppm (8小時值) | 一氧化碳是一種有毒、無味的氣體,既看不見也聞不到,但是卻能夠在幾分鐘內致人於死。 | 在密閉空間裡使用燃料燃燒不完全所導致的。若餐廳內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濃度異常偏高,有可能是在室內的瓦斯爐燃燒不完全,或是通風設備故障,使一氧化碳無法適時排放到室外所致。 |
二氧化碳濃度 | 1,000 ppm (ppm為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8小時值) | 易使人產生頭痛、嗜睡、反射減退、倦怠等症狀,也會降低工作效率 | 人類本身就是室內空氣的汙染來源之一。在通風不良或密閉的環境中,人數過多及停留時間增長,都可能導致二氧化碳(CO2)偏高。 |
空氣中甲醛濃度 | 0.1 ppm(1小時值) | 會引起嗅覺異常、刺激、過敏、肺功能與肝功能異常和免疫功能異常等,目前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 | 國內室內空間大多使用包括人造板材、塑料地板、化纖材料、地毯…等裝潢材料;還有其他室內裝修物件,如塗料、黏合劑、發泡膠、隔熱層…等。此外,由於甲醛並不會隨著刺鼻的味道散去而消失,相反地,正因為味道散去,反而使人們對高溫潮濕,或密閉冷氣房裡的微量甲醛失去戒心,導致慢性中毒。 |
空氣中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 | 3 ppm(1小時值) | 引起免疫功能失調,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嚴重時更可能損傷肝臟和造血系統,甚至出現神經毒性作用。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括致癌的甲醛、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裝潢材料也是室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例如:合板、纖維板、皮革或是黏接這些材料的接著劑。 |
空氣中懸浮微粒PM10(粒徑在10微米以下之粒子,又稱浮游塵) | 150 μg/m3 (微克/立方公尺)(24小時值) | 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引發咳嗽、氣喘、眼睛不適、皮膚過敏等症狀,如該粒子附著其他汙染物,則將加深對呼吸系統的危害。 | 主要來源包括道路揚塵、車輛排放廢氣、露天燃燒、營建施工…等,產生了戶外的微粒,再經由建築物的空調,將這些空氣汙染物帶入室內。 |
台灣位於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本就容易滋生細菌、污染物,而醫院內的餐廳大多設置在地下一樓,於此密閉空間中,裝潢用的建材、廚房的油煙以及人員的聚集,很容易形成空氣污染物,影響空氣品質。
消基會呼籲,室內空調設備需定期保養,確定是否能有效地通風、換氣;空調系統的濾網也需定期清洗或更換,杜絕微生物附著的機會。最後,即使只到醫院附設餐廳或美食廣場,記得離開前、回家後都必須洗手,因為餐廳或美食廣場畢竟還是在醫院內,民眾仍需提高警覺,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