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每到炎夏都會傳出因中暑而休克、猝死的新聞。台灣國民健康局除了倡導節能減碳、降低排熱及能源再利用等環境面的改善之道外,更叮嚀「環境熱傷害」的六大高危險群: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從事者與社經地位弱勢者(如婦女),須特別注意熱環境疾病對健康的危害。
- 老人:因老人對於環境溫度變化的反應較遲鈍,排汗系統也較緩慢,甚至有其他合併症或身體、認知功能障礙,更需注意其所處環境是否舒適(如合宜的溫度與衣服),以及食物與水分的攝取是否足夠;切勿在烈日下曝曬或活動。
- 小孩:孩童對高溫的調適能力不佳,需請家長、照顧者或校方多加注意,除了提供足夠的水分外,更要避免將幼童單獨留在緊閉門窗的室內或車內。
- 慢性疾病者:熱會提高慢性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患者的風險,會因「環境熱」使體溫升高,增加中暑、心血管衰竭甚至死亡的機會;而腹瀉或發燒患者,尤其是兒童若合併有腎功能或代謝性因素,會因「環境熱」造成體液流失過量、脫水而產生中暑現象。
- 正服藥治療者:要注意藥物的貯放,避免高溫影響療效外,用藥更需經醫師指導,尤其心臟、血管藥物可能會導致低血壓或脫水現象,更要特別注意。
- 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從事者:如勞工或農人,在密閉空間工作時須注意自身安全;尤其是穿著防護衣或雨衣噴灑化學藥品、農藥者,更應謹慎防範熱傷害。
- 社經地位弱勢者(如婦女):居於公寓頂樓或缺乏適當通風及空調設備時,不知會形成壓力,更會因其排汗少且皮下脂肪較厚,對環境熱耐性差,而導致環境熱急症。另外,家中掌廚者多為女性,常暴露於各種室內空氣污染,因此容易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癌…等。
想預防「環境熱傷害」,可從日常生活做起:
- 「環境熱」的高危險群應隨時關注氣象、溫度變化。
- 到戶外應撐陽傘、戴遮陽又通風的帽子及太陽眼鏡;避免在太陽底下運動或活動太久。
- 平時穿著寬鬆通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以避免吸收紫外線。
- 高溫時應隨時補充水分,並儘量避免飲酒。
- 儘量避免在上午10至下午2時烈日高溫或密閉環境作業;若需在當下工作,應更注意水分的補充及空氣的流通,避免傷害發生。
若身邊有人疑似中暑,可採取以下五步驟:
- 應儘快到蔭涼處所。
- 鬆脫身上衣物。
- 用水擦拭身體及搧風。
- 給予含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之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
- 儘快送醫處理。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環境熱傷害」,可連結至「橙館」生機教室之「生機新知」單元,鍵入關鍵詞~「中暑」,即可獲得相關訊息。在此,推薦一則報導~「熱浪襲人,中暑如何求生?」,文中教您分辨不同的熱疾病,並提出個別的急救方式。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