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集合了來自英國、美國及德國等國科學家的研究團隊,日前在《自然遺傳學》期刊發表了一份關於失智症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中表示,透過科學研究,人類再次發現了與失智症有密切關聯的人類基因。
這項實驗共研究了16,000個DNA樣本,過程中發現CLU(或稱作APOJ)基因和PICALM基因兩處所發生的序列變異,是影響罹患失智症的關鍵。在臨床表現上,專家們建議,患者的親屬與朋友,可以就一些徵兆提早發覺,例如記憶力減退、警覺性降低、東西亂放、無法抽象思考、喪失活動力等。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一般人偶而忘記與人有約或東西放在哪兒…等,但過一會兒或經提醒就會想起來。至於失智症患者,一來常常發生健忘情形,二來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任何事。
2、無法勝任最熟悉的事:
如英文老師連基本的單字都不知道;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3、言語表達有障礙:
一般人偶而會想不出某個詞彙,失智症患者卻時常想不出來,甚至以替換詞代替簡單的名詞,如郵差會說成…送信的人、司機會說成…開車的人…等。
4、喪失方向感與時間概念: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幾號?星期幾?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走錯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即是在自家附近,也會迷路。
5、判斷力與警覺性變差:
如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總是驚險萬分;借錢給陌生人;用藥過量渾然不知;採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6、抽象思考與理解力出現困難:
無法理解抽象的事物,而有錯誤反應。對於日常生活與電器操作,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等,無法了解其指示說明。
7、東西擺放錯亂:
一般人偶而會隨手亂擺物品,但失智症患者卻常常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8、行為與情緒驟變:
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突然間哭了起來或生氣罵人,而且是沒有理由的。另外,出現異常行為,如隨地吐痰、拿走東西未付錢、衣衫不整…等。
9、性格丕變:
失智患者的個性有明顯的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外向變內向…等。
10、失去興趣與動力:
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則變得非常被動,連原本的興趣、嗜好也意興闌珊。

歐陽英樂活生機網提醒您,以上的病徵其實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改變」。「以往會的事情,現在不只不會了,甚至有些問題要問好多遍。當這樣的情形發生時,家人朋友就要多留意了。」歐陽英老師如是說。
這次的研究結果,對阿茲海默症患者而言絕對是個好消息,基因的突破發現,對於未來醫學發展有著相當大的幫助。另外,全球各地都有許多單位就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相關諮詢、照護等等,都投入了相當多的熱情。

在台灣除了台灣失智症協會,尚有高雄市失智症協會、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等,為民眾提供阿茲海默症病患與其家屬相關諮詢、照護服務等資訊。
歐陽英老師表示,預防失智症,應及早開始,若能在年輕時即懂過正確的生活方式開發大腦,便能延緩腦部老化的現象。當然,營養的攝取亦為其中之一,建議您可多利用紅館量身對症開食譜,為自己與家人打造專屬的生機食譜,迎接更健康的樂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