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期《自然神經科學雜誌》刊載了一項令人雀躍的消息,來自瑞士的研究團隊運用最新技術,成功使脊髓自腦部切斷的癱瘓老鼠,得以恢復行走能力。同時,這項具指標性的新技術可望運用在人體醫療上。
根據先前的研究,使人們能夠了解脊髓神經系統能夠產生「獨立於腦部及感覺器官以外的有限度動作」。但直到這次的研究,世人才得以第一次看到,能夠使其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成果。
這項研究主要借助持續的電流刺激以及相關藥物,使癱瘓時間在一周內的老鼠,可以利用踏車重新開始行走,並支撐全身重量。若輔以物理治療,原本癱瘓的老鼠,便能夠在數週後行走和跑動長達30分鐘。
引人注目的是,儘管缺少來自大腦的信號,癱瘓老鼠也能夠在電流刺激下調整自己的移動。例如,當踏車改變方向時,老鼠便開始向後行走。研究團隊表示,這意謂著脊髓神經系統幾乎擁有與大腦一樣的認知處理能力。
目前研究團隊正致力於研發使脊髓使用的電路最佳化,以達到老鼠能承受更大運動量的目標。未來,研究團隊預期在4年內,開發出適合人體的電極陣列,以神經義肢的方式,讓更多的病患恢復活動能力。
根據統計,全球脊髓受損人數估計在250萬左右。有近一半的脊髓受損由汽車交通事故所致,在年輕患者中間,有超過一半的人年齡在16至30歲之間。研究團隊相信,這項嶄新的技術將可以協助無法行走的重度傷病患,若能加上物理治療,將可以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