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十大癌症系列(六)~鼻咽癌 - 常見疾病調養 - 歐陽英樂活生機網
免費註冊
登錄
简体
健康講堂視頻 生機教室 演講與活動 生機推廣中心 心情彩虹館
生機新知
歐陽英健康食譜
食譜影音教學
對症驗方
生機食材
能量全餐
首頁 > 生機教室 > 生機新知 > 常見疾病調養 > 台灣十大癌症系列(六)~鼻咽癌
文章搜尋      文章標題  文章內容  關鍵字 

熱門健康新聞

歐陽英養生談

常見疾病調養

臨危急救單元

各種疾病宜忌

營養分析表
健康主題
台灣十大癌症系列(六)~鼻咽癌 作者:本網編輯部 點閱率:4297
發佈時間:2009/10/14 00:00:00
調整字體大小:

台灣十大癌症系列(六)~鼻咽癌



        一位28歲男性病患因視力模糊至眼科求診,除此之外,患者的左側嘴角附近皮膚有輕微麻痛感。經過眼科初步檢查,診斷該病患為疑似左側顱底腫瘤因壓迫所導致的第六對腦神經(眼外旋神經)麻痺,最後的檢查結果竟然是鼻咽癌。


        鼻咽癌僅次於口腔癌,為頭頸部第二大癌症,約佔40%;鼻咽癌的發病年齡散佈很廣,但是40-50歲是比較大的族群,而且無性別之分,然而有數據證明,男性罹病機率高出女性三倍。雖然屬於惡性腫瘤,但是治療效果不差,平均五年存活率高於七成,第一、二期患者甚至高達九成以上,所以早期發現和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鼻咽癌致癌原因

        鼻咽癌,顧名思義,就是鼻咽腔的惡性腫瘤,由於鼻咽腔位於口腔的上端以及鼻子的正後方之間的區域,一般民眾無法看見,唯有耳鼻喉科醫師使用間接鼻咽鏡才能看到鼻咽腔。鼻咽癌的致癌真相未明,與其他癌症一樣,可以依照統計與研究歸納出一些具決定性的成因:

  1. 遺傳:
    遺傳是最重要的因素,大概在人類染色體第3、6、9、14對有瑕疵,可能會遺傳鼻咽癌。一等親的直系親屬若有人罹患鼻咽癌,此人發生鼻咽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6.3倍。
  2. 種族:
    較常發現在福建,廣州,香港,臺灣的東方人身上,罕見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即使是遷居海外的華僑,其罹病機率仍較當地人來得高。
  3. 習慣:
    經常食用醃漬或煙燻食物一般認為這和鹹魚的食用有密切聯繫,因為鹹魚含有致癌物亞硝胺;另外,長期吸菸(大於20年)對引起鼻咽癌的加乘倍數是1-2倍。
  4.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抗EB病毒抗體的種類及含量均高於一般人,而大部份中國南方的人均有EB病毒的接觸史,雖然大部份人在一生中都不會發病,但有小部份人在接觸特殊的外來環境,使體內的免疫系統與EB病毒產生特殊反應而發病。
  5. 其他:
    環境因素中,只有木屑在統計上有意義,雖然工業用的石綿、鉻、鎳…等亦被列入可疑因素,但研究與證據仍嫌不足。鼻竇炎病史者罹癌率較一般人高。




自我發現與臨床症狀
       
        鼻咽癌患者的症狀不明顯,所以不易診斷,但是出現以下三項徵兆時,不論是單獨出現或是同時發生,建議您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為鼻咽癌:
  1. 單側無痛的頸部淋巴腺腫大(頸部腫塊),病例中約有40%有此症狀
  2. 持續性的鼻涕或痰液中有血絲,約有30%有此症狀
  3. 單側耳鳴或耳悶塞感,甚至不明原因的單側頭痛,約有20%有此症狀。

        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流鼻膿、鼻塞等類似鼻竇炎的病狀、單側頭痛、神經症狀;或視力模糊(複視)、動眼肌麻痺(如:眼球內斜)或臉部知覺麻痺…等。




檢查與治療

        當您懷疑自己罹患鼻咽癌時,請先至耳鼻喉科做初步檢查,由醫生來判斷是否需要做以下檢查:鼻咽內視鏡檢查、檢查血清中EB病毒、鼻咽病理組織切片、核磁共振影像檢查(MRI)、鼻咽抹片、細針抽吸穿刺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電腦掃描(CT)…等。  


        目前鼻咽癌的治療以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為主,顱底手術反而是輔助性療法,只在處理復發鼻咽癌的病例。一般來說,鼻咽癌對放射治療反應良好,是屬於預後較佳的一種癌症,但是因症狀表現常較不典型,導致病患忽略而延誤早期診斷及治療時機。另外,現今治療鼻咽癌亦可採藥物合併放射治療,藉以提高病灶根除效果早期病例甚至可達九成的治癒率,更顯示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華人癌症資訊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維基百科

瀏覽總數:32923259
服務導覽 | 會員中心 | 關於本站 | 關於歐陽英老師 | 加入我的最愛 | 樂活連結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www.oyoung.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 1024*768
(本網站皆經營養師認證)
本網站僅提供飲食調養的資訊,有病痛發生時,必須先找醫生診療。
「有病求醫診治時,若能探求病因,同時改善錯誤的生活作息與飲食內容,病才會好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