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民健康局97年針對台灣地區所做的「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從16,678份的電訪資料中,發現18歲以上的受訪者仍有4成4國人沒有從事運動習慣。另外,與96年調查的結果比較發現:

國內運動盛行率已由96年的51.5%(男52.9%;女50.2%)上升↑至97年的55.8%(男57.2%;女54.5%),增幅達4.3%。若以97年18歲以上人口(約18,090,656人)推估,每年約增加77萬之運動人口數,其中男性為38.7萬人,女性為38.3萬人。不過,女性運動的比率仍低於男性。

以年齡層區分,18至44歲有運動者,佔56.29%;45-64歲有運動者,佔55.79%;65歲以上有運動者,佔52.92%,顯示各年齡層運動比率皆有待提升。
此外,上述第二項發現也顯示:年齡越大,運動的比率越低。另有相關研究指出:有運動習慣的老年人是為了「追求健康」,而無運動習慣者則認為自己「太老或太虛弱」而不適合運動。因此,無論有無運動習慣,健康都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健走,是所有運動中最容易進行的活動,沒有場地的設限,不但能消耗卡路里,預防肥胖、高血壓、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還能增強心肺功能與免疫系統。若能養成日常習慣,每週至少維持三到五次,每日加總累計30分鐘以上,便能獲得具體的健康效益,最重要是能持之恆。
為提供國人舒適、安全的用路環境,自93年起,在國民建康局的響應下,結合各縣市資源,前後共規畫了242條社區健走步道,幫助國人培養健走的習慣。此外,國民健康局也提出10個健走訣竅,供民眾參考:
- 利用通勤時間,能走就少搭車或提早一站下車,改採步行。
- 把握居家作息,趁著購物、寄信,街頭巷尾也能多走一圈。
- 樓梯走上樓,坐電梯下樓,兼具運動效果,也避免運動傷害。
- 增加健走過程中的樂趣,在親子同行或順便蹓狗之虞,還能欣賞風景。
- 三五好友自組健走團體,相互鼓勵,凝聚動力。
- 作息規律、飲食均衡,健走過程也須定時定量,量力而為。
- 隨身配帶計步器,達成目標步數,每日一萬步。
- 偶爾探索新路線,體驗健走過程中的自我挑戰與新鮮感。
- 參加健行活動,志同道合向前走,熱絡友誼,也激勵自己。
- 把握健走口訣「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姿勢正確,才能達到健走的效果。
很多研究資料都證實,即使是少量的運動,對老人家仍具有健康效益。健康,就從跨出第一步開始!
資料來源:2009.12.25「老人健走好運動」、國民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