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認識:
躁鬱症因個案所呈現的病徵,有幾種型態,包括第一型的躁狂與重度憂鬱;第二型的輕度躁狂與憂鬱;以及第三型的循環性情感疾病-情緒明顯的循環起伏。但是無論哪種型態,躁鬱症均會產生兩種非常不同的表現型態:當發病於「鬱期」時,個案的精神狀態萎靡,有莫名的悲傷或是持續哭泣,悲觀、易怒、焦慮,感覺沒有價值,甚至反覆產生自殺的念頭,自傷的危險性極高。 「躁期」症狀則反之,呈現狂妄自大、信心十足,甚至可接連幾天不睡覺、渾身充滿創造力,膨脹的自我意識讓腦中天馬行空,思考快速而衝動,此時說話速度變得極快,行為莽撞而衝動,容易被激怒,致令發生難以想像的事件。 躁鬱症的成因複雜,絕非一端,無論是生物性因素、環境因子,或急遽的壓力衝擊等,都只是引發疾病的近因,因此必須在藥物的適當控制之下,協助病患穩定情緒,避免發生傷害事件。 |
疾病營養:
躁鬱症常發生於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期,通常因同儕的比較,例如課業壓力、工作壓力、外表的特徵…等,造成人際關係出現異常的行為,先顯現出憂鬱症之後,才會有輕度的躁症。嚴重者需藉由藥物的治療,維持患者心情的穩定,此外飲食的控制與家人的陪伴,也能適時改善患症的病情。 |
飲食原則:
|
生活習慣調整:
1、忌外界刺激:周遭人士勿打、罵、嘲笑…等刺激患者。 2、忌進餐前用腦過度:最好用餐前先聽聽音樂、看看畫報,保持情緒上的輕鬆。 3、忌令人不快的話題:進餐切勿談論使人忿怒或悲傷的話題。 4、忌用餐後過度勞動:進餐後要休息,切勿參加勞累的體力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