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20萬的癲癇病友,透過正確的藥物控制以及醫學的協助,約有8成的癲癇病友可以過著與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遲景上醫師表示,一般人對於癲癇的認知錯誤,有些人以為是鬼神附身、或是唯恐癲癇傳染。更有人以為癲癇與智力、遺傳有關,讓患者常受到就學、就業、交友、婚姻等方面的歧視和排斥。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理事長曾元孚醫師也表示,癲癇病友突然發作、尿失禁、無意識的大喊…,這些情形常使周遭人以異樣的眼光對待他們。更重要的是,錯誤的急救招術,包括:讓病人咬東西、塞東西、喝水、按摩,都會導致癲癇病友呼吸受阻,嚴重時可能會使腦部缺氧,甚至死亡。
一般癲癇發作時,患者腦部不正常放電的時間大多只有一到三分鐘,到完全恢復,整個過程大約是10分鐘到30分鐘。醫師說通常癲癇發作的時間很短,而且只有2%的機率,患者會咬到自己的舌頭,但也只是舌頭邊緣或是臉頰內側,並不會致命。此時,周遭親友只要協助保護與陪伴,患者幾秒鐘到數分鐘之內症狀就會消失,意識也會逐漸恢復。
面對癲癇患者發作時,醫師提出「三不二保護」,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三不」︰
- 不要把東西塞到患者的口中。
- 不要想壓制或約束患者的身體,以毛巾或強行抱住病人,都是錯誤的處理方式。
- 不要在患者醒來後立刻給予飲食或藥物。
- 保護患者的頭部與身體安全,注意不要讓患者去撞到周遭雜物。
- 保持呼吸道的通暢,保持空氣流通、鬆開患者衣物。最好的姿勢是讓病友側躺、鬆開衣物。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統計,癲癇症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在台灣,每一千人就有近10人患有癲癇。癲癇並非精神疾病,而是先天或是後天造成的腦部病變,其特徵為腦細胞不正常放電所引起的不自主運動、抽搐或神智不清。
大約60%癲癇找不出原因,目前所知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及其後遺症,包括:
- 出生時腦部受到傷害
- 先天腦部發育障礙
- 頭部外傷
- 腦炎、腦膜炎…等。
- 腦中風或腦瘤所引起的腦部病變,患者多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
- 其他:全身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遺傳佔極少數。

癲癇發作通常約2到3分鐘,腦部自有自然保護機轉,危險反而來自癲癇發作時所導致的意外,包括頭部外傷、燒燙傷、骨折、溺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因此,癲癇患者發作時,身旁的人若能做出正確的處置,就可以幫其度過安全的發作過程;而根據不同的癲癇類型,所做的處置亦略有程度上的差別:
癲癇常見類型 | 發作時的表現 | 發作時的處置 |
全身型僵直陣攣性癲癇發作 (癲癇大發作) |
◎僵直階段
|
◎避免病人受傷
|
複雜型部分性癲癇發作 |
|
|
失神性發作 (小發作) |
|
不需要任何急救措施,但有此症狀仍須讓醫師知道,並注意安全。 |
癲癇類型之演變 | 大腦部份放電,若意識清楚,稱之為“單純型部份性發作”;而後放電擴大,進而影響大腦其他部份至整個腦部,造成意識不清,則稱為“複雜型部份性發作”。若放電持續擴大,通常會續發成“全身型僵直陣孿性發作”(大發作)。 |

◎坐輪椅時發作:
- 保持冷靜,將輪椅煞車固定。
- 避免病患碰到周遭尖銳物品。
- 發作完後,將頭轉向一側,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
- 讓病患好好休息,並陪伴至其清醒為止。
◎於水中發作:
- 讓病人臉朝上,頭部儘量離開水面,並將下巴往上提,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 讓病人離開水裡。
- 上岸後讓病人側躺,檢查有無心跳、呼吸,並立即送醫。

- 病患發作超過五分鐘以上,或失去意識,此為癲癇重積狀態,須將病患快速送醫治療。
- 發作過程有受傷或患者抱怨身體有不知名的疼痛。
- 發作後病患有呼吸困難或胸痛。
- 發作後常會神智不清,但若時間超過一小時,建議送醫治療。

由於癲癇患者對於發作過程並無印象,為了判斷是否為癲癇與類型,旁觀者對發作情形的描述可協助是醫師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癲癇患者第一次就醫,旁觀者最好能陪同至神經科檢查。
關於癲癇發作之觀察要點:
- 是否有發燒?是否有肌肉抽搐的情形?
- 精神狀態如何?意識是否清楚?
- 發作時間多久?
- 全身或局部?
- 痙攣的症狀是否改變?抽搐的部位是否改變?
- 顏面或眼球的位置與變動?

80%癲癇患者透過對症的藥物,加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吃刺激性,如蔥、酒、咖啡、濃茶…等)、生活作息(適當運動、不熬夜、避免聲光刺激…等))與人生態度(情緒穩定、心情愉快…等),都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關於食療的研究,黃豆芽含有硝基磷酶,有助於改善癲癇,減少發作的次數,並減輕症狀,是天然的抗癲癇食材。您可至橙館「生機食材」單元查詢黃豆芽的相關資料與食譜,找到適合自己的料理。另外,小麥草、大豆對於抑制癲癇亦有相關的臨床報告。
![]() |
![]() |
![]() |
![]() |
黃豆芽五穀奶 功效:預防癲癇發作 材料:黃豆芽30g、五穀米80g、黑糖15g。 做法:
|
![]() |
![]() |
![]() |
![]() |
新聞來源:
- 自由時報
- 中時電子報
參考資料:
- 台灣癲癇醫學會
-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