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症其實很普遍 您不可不知的「三不二保護」 - 臨危急救單元 - 歐陽英樂活生機網
免費註冊
登錄
简体
健康講堂視頻 生機教室 演講與活動 生機推廣中心 心情彩虹館
生機新知
歐陽英健康食譜
食譜影音教學
對症驗方
生機食材
能量全餐
首頁 > 生機教室 > 生機新知 > 臨危急救單元 > 癲癇症其實很普遍 您不可不知的「三不二保護」
文章搜尋      文章標題  文章內容  關鍵字 

熱門健康新聞

歐陽英養生談

常見疾病調養

臨危急救單元

各種疾病宜忌

營養分析表
健康主題
相關文章列表
癲癇症其實很普遍 您不可不知的「三不二保護」 作者:歐陽英老師 點閱率:19385
發佈時間:2017/01/13 10:58:40
調整字體大小:







     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20萬的癲癇病友,透過正確的藥物控制以及醫學的協助,約有8成的癲癇病友可以過著與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遲景上醫師表示,一般人對於癲癇的認知錯誤,有些人以為是鬼神附身、或是唯恐癲癇傳染。更有人以為癲癇與智力、遺傳有關,讓患者常受到就學、就業、交友、婚姻等方面的歧視和排斥。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理事長曾元孚醫師也表示,癲癇病友突然發作、尿失禁、無意識的大喊…,這些情形常使周遭人以異樣的眼光對待他們。更重要的是,錯誤的急救招術,包括:讓病人咬東西、塞東西、喝水、按摩,都會導致癲癇病友呼吸受阻,嚴重時可能會使腦部缺氧,甚至死亡。

     一般癲癇發作時,患者腦部不正常放電的時間大多只有一到三分鐘,到完全恢復,整個過程大約是10分鐘到30分鐘。醫師說通常癲癇發作的時間很短,而且只有2%的機率,患者會咬到自己的舌頭,但也只是舌頭邊緣或是臉頰內側,並不會致命。此時,周遭親友只要協助保護與陪伴,患者幾秒鐘到數分鐘之內症狀就會消失,意識也會逐漸恢復。

     面對癲癇患者發作時,醫師提出「三不二保護」,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三不」︰

  1. 不要把東西塞到患者的口中。
  2. 不要想壓制或約束患者的身體,以毛巾或強行抱住病人,都是錯誤的處理方式。
  3. 不要在患者醒來後立刻給予飲食或藥物。
「二保護」︰
  1. 保護患者的頭部與身體安全,注意不要讓患者去撞到周遭雜物。
  2. 保持呼吸道的通暢,保持空氣流通、鬆開患者衣物。最好的姿勢是讓病友側躺、鬆開衣物。
    此外,當發作的時間過長(超過5分鐘)或再度發作,可能是「癲癇重積狀態」,或是患者有呼吸困難、受傷、懷孕的情況,都需要緊急就醫,以藥物等終止患者腦部持續且不正常放電狀態,否則可能導致腦部嚴重傷害。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統計,癲癇症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在台灣,每一千人就有近10人患有癲癇。癲癇並非精神疾病,而是先天或是後天造成的腦部病變,其特徵為腦細胞不正常放電所引起的不自主運動、抽搐或神智不清。

大約60%癲癇找不出原因,目前所知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及其後遺症,包括:
  • 出生時腦部受到傷害
  • 先天腦部發育障礙
  • 頭部外傷
  • 腦炎、腦膜炎…等。
  • 腦中風或腦瘤所引起的腦部病變,患者多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
  • 其他:全身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遺傳佔極少數。





     癲癇發作通常約2到3分鐘,腦部自有自然保護機轉,危險反而來自癲癇發作時所導致的意外,包括頭部外傷、燒燙傷、骨折、溺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因此,癲癇患者發作時,身旁的人若能做出正確的處置,就可以幫其度過安全的發作過程;而根據不同的癲癇類型,所做的處置亦略有程度上的差別:

癲癇常見類型 發作時的表現 發作時的處置
全身型僵直陣攣性癲癇發作
(癲癇大發作)
◎僵直階段
  • 突然喪失意識
  • 兩眼往上吊,眼神凝視。
  • 四肢僵直
  • 跌倒在地
  • 從喉嚨發出聲音
  • 呼吸暫時中止、臉發黑
  • 可能會咬傷唇舌而流血
◎陣孿階段
  • 肌肉抽搐與鬆弛的現象交替出現,四肢一陣陣痙攣
  • 口吐白沫
  • 此時仍可能咬到頰內或舌頭而流血
  • 呼吸仍繼續停止中
◎發作過後
  • 開始呼吸
  • 短暫的意識混亂、睏倦,數分鐘至半小時後逐漸恢復意識。
  • 僵直陣攣性發作通常持續1~3分鐘,可能有嘔吐或大小便失禁的情形。
◎避免病人受傷
  • 病人快跌倒時,用手保護其頭及四肢,並移去四周障礙物,協助病人躺下,用柔軟的衣物枕在頭下、鋪於身體下。
  • 如有眼鏡、假牙,都要拿掉(只能在剛發作時,才能卸下假牙)。
  • 移動病人身體,請推動身體,不要拉手臂,以免肩關節脫臼。
  • 切勿強壓病人,造成肌肉拉傷或骨折。
  • 切不可強塞任何東西或強迫讓病人開口,除了異物造成窒息的危險,有時過程中所造成的傷害都大過癲癇本身所引起的傷害。
◎協助病人呼吸
  • 鬆開較緊的衣物。
  • 最好能將患者的頭側一邊,或使其側臥這個姿勢可預防窒息、嗆到、吸入性肺炎。
  • 發作過後,記得清理病人的口水、分泌物或嘔吐物。
◎全程陪伴病人
  • 發作時保護病人,發作後的陪伴則可讓病人安心,此時可告知發作情況,並給予安慰。
  •  剛發作完畢,勿給病人吞食任何流質,包括水,此舉會害病人哽住或嗆到。
複雜型部分性癲癇發作
  • 意識混亂,都週遭的知覺遲緩。
  • 無意識的「自發性動作」(如踱步、搓手、拉扯衣服、咂嘴、出現咀嚼動作)
  • 患者有抵抗能力。
  • 前後持續2~4分鐘。
※不同的腦葉放電就產生不同的癲癇症狀:
  • 運動區:手、腳或是臉部會有不自主的抽搐。
  • 感覺區:病人會有異常的感覺(包括麻木、蟻行、刺痛等)。
  • 管理情緒的地方:病人會有害怕或是緊張的情形。
  • 管理記憶的地方:病人可能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是對他熟悉的環境感到陌生及迷惑。
  • 視覺或聽覺區:幻覺、幻聽的情況產生。
  • 其他異樣感覺:曾有患者感到有一股氣由胃部升起直衝鼻腔或腦門,或感覺到一陣子暈眩,或一種突然卻無法形容的感覺。
  • 協助病人時動作要輕柔,以免他傷害自己。
  • 千萬不要試圖阻止他,以免病人掙扎受傷。
  • 靜待發作過去。
  • 請全程陪伴病人,直到意識完全恢復為止,讓病人休息、睡眠,直到完全恢復。
失神性發作
(小發作)
  • 發作過程短暫,大約5至12秒,但未經治療者發作次數多,一天之內發作次數可達400次。
  • 兩眼凝視、臉部肌肉抽動、發生意識障礙,不過幾秒鐘後就會恢復。
  • 良性癲癇,藥物控制效佳,且患者智力完全正常。
不需要任何急救措施,但有此症狀仍須讓醫師知道,並注意安全。
癲癇類型之演變 大腦部份放電,若意識清楚,稱之為“單純型部份性發作”;而後放電擴大,進而影響大腦其他部份至整個腦部,造成意識不清,則稱為“複雜型部份性發作”。若放電持續擴大,通常會續發成“全身型僵直陣孿性發作”(大發作)。





◎坐輪椅時發作:
  1. 保持冷靜,將輪椅煞車固定。
  2. 避免病患碰到周遭尖銳物品。
  3. 發作完後,將頭轉向一側,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
  4. 讓病患好好休息,並陪伴至其清醒為止。

◎於水中發作:
  1. 讓病人臉朝上,頭部儘量離開水面,並將下巴往上提,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2. 讓病人離開水裡。
  3. 上岸後讓病人側躺,檢查有無心跳、呼吸,並立即送醫。




  1. 病患發作超過五分鐘以上,或失去意識,此為癲癇重積狀態,須將病患快速送醫治療。
  2. 發作過程有受傷或患者抱怨身體有不知名的疼痛。
  3. 發作後病患有呼吸困難或胸痛。
  4. 發作後常會神智不清,但若時間超過一小時,建議送醫治療。





    由於癲癇患者對於發作過程並無印象,為了判斷是否為癲癇與類型,旁觀者對發作情形的描述可協助是醫師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癲癇患者第一次就醫,旁觀者最好能陪同至神經科檢查。

關於癲癇發作之觀察要點:
  • 是否有發燒?是否有肌肉抽搐的情形?
  • 精神狀態如何?意識是否清楚?
  • 發作時間多久?
  • 全身或局部?
  • 痙攣的症狀是否改變?抽搐的部位是否改變?
  • 顏面或眼球的位置與變動?




     80%癲癇患者透過對症的藥物,加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吃刺激性,如蔥、酒、咖啡、濃茶…等)、生活作息(適當運動、不熬夜、避免聲光刺激…等))與人生態度(情緒穩定、心情愉快…等),都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關於食療的研究,黃豆芽含有硝基磷酶,有助於改善癲癇,減少發作的次數,並減輕症狀,是天然的抗癲癇食材。您可至橙館「生機食材」單元查詢黃豆芽的相關資料與食譜,找到適合自己的料理。另外,小麥草、大豆對於抑制癲癇亦有相關的臨床報告。



黃豆芽五穀奶
功效:預防癲癇發作
材料:黃豆芽30g、五穀米80g、黑糖15g。
做法:
  1. 五穀米洗淨後泡入沸水600cc,泡30分鐘。
  2. 將已泡軟的五穀米連同所泡的水與黃豆芽,一起用果汁機充分拌成米漿狀。
  3. 再用電鍋蒸煮15分鐘,酌加黑糖調味,即可趁熱進食。



新聞來源:
  • 自由時報
  • 中時電子報

參考資料:
  • 台灣癲癇醫學會
  •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
文章主題 作者 發表時間
臨危急救單元 癲癇症急救方式 歐陽英老師 2007/11/02 10:20:00
臨危急救單元 癲癇症其實很普遍 您不可不知的「三不二保護」 歐陽英老師 2017/01/13 10:58:40

瀏覽總數:32924243
服務導覽 | 會員中心 | 關於本站 | 關於歐陽英老師 | 加入我的最愛 | 樂活連結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www.oyoung.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 1024*768
(本網站皆經營養師認證)
本網站僅提供飲食調養的資訊,有病痛發生時,必須先找醫生診療。
「有病求醫診治時,若能探求病因,同時改善錯誤的生活作息與飲食內容,病才會好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