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阻塞在醫學定義上是指,腸道內含物部分或完全沒法順利到達肛門。是最常見的急性腹症原因之一,最常見的原因是開刀後所引起的沾粘。不同年齡,引起腸阻塞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兒最常見的為先天性發育不良,嬰兒最常見則為腹股溝疝氣。
一、腸道阻塞最常見的原因最多為腸沾粘,其次為疝氣、腫瘤、腸扭結、腸套疊、異物、便秘、腸道蠕動減緩及腫瘤等。
二、腸阻塞通常會表現出四大症狀:1.腹痛,2.嘔吐,3.腹脹,4.便秘。
雖然大部分腸阻塞可以經由治療而得以舒緩甚至治癒,但延誤或錯失就診時機,則極有可能會導致腸道本身因阻塞而產生壞死。屆時,便需要進行壞死組織的切除了。因此,腸阻塞的患者能否及時接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便相當重要。
除了手術及腸道內異物所引起的腸阻塞之外,如尿毒症或腫瘤等惡性疾病,也有可能造成惡性腸阻塞。
一、機械性腸阻塞:為較常見的腸阻塞類型,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一旦沒有及早治療,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常見的情形有:
- 簡單腸阻塞:症狀中沒有出現血液循環障礙,腸道也沒有出現破裂情形。
- 扭絞型腸阻塞:一般發生在靜脈阻塞後約三到四個小時後發生,會出現合併血液循環阻塞及腸道壞死。
- 閉鎖性腸阻塞:這類型通常出現在結腸腫瘤或腸扭絞,要注意的是,嘔吐並不會減低阻塞腸子的壓力。
- 腸套疊:兒童較常見因濾過性病毒感染而發生之腸套疊,成人則要注意因腫瘤所引起之併發症。
- 破裂性腸阻塞:常發生於結腸部份,且會引發盲腸破裂。
二、麻痺性腸阻塞:這類型主要是由於腸道神經或肌肉的問題而導致腸阻塞,因此,這類型腸阻塞大部分不需要手術治療。發生的原因如下:
- 直接刺激:如腹膜炎、內出血或在手術後3-7天中會發生。
- 腹膜外間接刺激:如膿瘍、腎臟手術或後腹壁腫瘤等情形。
- 內科代謝:電解質不平衡、鉛中毒、或便秘等情形。
照護腸阻塞患者要注意其水份是否充足,並且應盡早進行治療,以避免發生腹膜炎或其他危險的併發症。因腸阻塞而引起的致命危險因子如下:
- 注意患者水份攝取是否足夠,避免發生脫水情形導致體內電解質失去平衡。
- 發生腸道扭絞或組織壞死。
- 延誤就醫或直至引發腹膜炎才進行手術。
- 手術進行中卻不慎發生腸道破裂
- 在手術進行的前中後或麻醉中,患者因嘔吐而發生吸入性肺炎。
- 腹部絞痛:大多數會合併腹鳴症狀出現,這種症狀大都因小腸阻塞而造成。
- 腹脹:因小腸或結腸阻塞引裁腹脹,使患者感到腹部不適。
- 嘔吐:若為上段小腸阻塞,通常會在早期即出現墨綠色的嘔吐物。反之,若是下段小腸或結腸阻塞,則會在幾天後才出現上述情形,之後則會慢慢轉變為黃褐色的嘔吐物。
- 發燒:發燒的情形通常是由於脫水而引起,要特別注意若高燒達38度以上時,可能會引起腸扭絞和破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