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指出,食物在嘴裏至少要咀嚼20次,才能發揮唾液最大的功用。若咀嚼得不夠,食物很容易在體內腐敗,破壞腸道系統的平衡,造成便秘、排便不順等腸胃問題。歐陽英老師也提到,仔細咀嚼每一口食物,不但有助於消化碳水化合物,也使食物容易通過食道進入胃部,這都說明中國人「請慢用」的飲食養生之道。

細咬慢嚥多咀嚼不但能讓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還可在過程中分泌較多的酵素。除此之外,每一口都能咀嚼三十次以上,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不過,這些功效還需更多研究報告證實。在此,將防癌、健腦、減肥、美容等相關研究列出,供大家參考:
防癌:美國醫學界發現,唾液對致癌物有解毒作用。因為細嚼慢嚥能促進唾液分泌,抑制誘發癌變的過氧化脂質。此外,咀嚼時會促使耳下腺分泌荷爾蒙,而這種荷爾蒙能提高免疫力,免疫力也是防癌的重要因素。
健腦:日本研究顯示,咀嚼會刺激大腦掌管記憶、學習的「海馬區」,活化該區腦細胞。另一方面,亦可預防大腦老化及老年失智症。
減肥:咀嚼次數夠,大腦即會釋放飽足感的信號,藉以減少攝食。
美容:咀嚼能促進臉部血管和皮膚等組織的彈性,還可運動臉部肌肉,使雙下巴逐漸消失;不過,咀嚼的力道與施力點需恰當,免得吃出腮幫子。

「吃」也需要訓練嗎?繼環保運動、樂活風潮之後,源自義大利的「慢食」文化也成為廿一世紀的熱門話題。所謂的慢食,乃是教育人們回到餐桌、回歸原始的味覺,不只講究細嚼慢嚥,更不是為了抗衡「速食」所帶來的衝擊,而是以一種尊重的態度~尊重食材、尊重吃的人來享用當下、當前的食物。相對於速食連鎖企業慣有的標準化作業,慢食奉行者卻能了解食物的來源與生產方式、烹調的手法與技巧,甚至具備農業、漁業、環保工程…等學識涵養。
歐陽英老師所提倡的「生機飲食」與「慢食文化」相輔相成,都是一種健康養生觀;否則再好的調養料理,也禁不起囫圇吞棗的摧殘。愈細的食物愈容易與胃液混合,愈易消化,自然能降低胃的負擔。此外,歐陽英老師亦提醒大家,用餐時也不宜說話,除了餐桌禮儀,還能避免吞入過多空氣所產生的脹氣、不適。
「吃」或許不用訓練,不過,「食療」卻需要學習!為了幫助大眾一探歐陽英老師的食療真髓,建議您至本網「演講與活動」黃館之「活動訊息」單元,查看「量身對症開食譜實務教學」的活動日期,教您如何學著吃、吃中學,自助也能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