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美食是人生一大樂事,對飲食失調的人來說,「吃」這件事有兩種可能:過度誘惑及令人抗拒;在完全出於自願的情況下,有人總是吃得比標準份量多,有人相對地比較少,久而久之,飲食失調相關疾病就纏身了。
罹患飲食失調者雖以女性居多,但病因並不僅在女性為了身材而不敢多吃,也不僅在女性貪吃而管不了自己的胃。事實上,歐美醫學界至今還在努力研究飲食失調的可能原因。

除了怕胖之外,飲食失調的原因還包括:個人的胃口問題、家庭因素、同輩壓力、文化因素及食物可利用度(food availability);值得注意的是:飲食失調常見於青少年時期或成年初期,不過有些報導也指出,童年或晚年也會發生。
飲食失調決不能輕忽,因為它常會危及精神健康,引發憂鬱症、物質濫用和焦慮症狀;身體上也會有諸多併發症,包括嚴重的心臟疾病和腎衰竭,對生命構成很大的威脅。專家指出,患者要有這樣的認知:這是一種疾病,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及早就醫非常重要。


患者即使已瘦到危及健康,仍會認為自己過胖,且堅決否認體重過輕是一種病態,他們會規避正餐,進食時也會謹慎挑選食物,並且只吃一點點。他們會不斷檢視體重,為了維持纖瘦,會強迫自己做劇烈運動,甚至吃瀉藥、利尿劑或灌腸,無所不用其極。

配合年齡與身高,患者即使體重正常,也會害怕變重,卻又無法控制食慾,因此會反反覆覆地大吃大喝。在自我評價深受外型和體重影響之下,他們常在暴飲暴食之後,出現不適當的補償行為,例如自己催吐,或濫用瀉藥、利尿劑、灌腸劑或其他可以清腸的藥物,甚至還會禁食或過度運動。

在感官缺乏控制的情況下,患者會反覆發生飲食過量的現象,此症有三個特性:吃的速度比一般快得多、吃到有不舒服的飽脹感時才會停止、感覺飢餓時會吃下大量食物。為避免別人看到而帶來困窘,也因罪惡感使然,患者會避開他人,獨自進食。劇食症通常不會有補償行為,患者容易過胖;由於自我厭惡和感覺羞恥,過量飲食的情形會週期性地發生。

無論罹患哪一種飲食失調,專家指出,都可以治療並恢復健康的體重,但請記得,越早接受治療,治療結果越好:由於這種疾病有其複雜性,需要一套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括醫療照護和密切監測、社會心理學的輔導、營養諮詢,以及適當的藥物管理。
飲食失調的病人大都不認為自己有病而會抗拒治療,即使治療也不願堅持到底,醫師必須能夠判斷患者病情是輕是重,是否處於危急狀態,必須立即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