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溫室效應下,全球氣溫節節高升,各地不斷傳出因中暑求診的病例,嚴重者甚至導致休克死亡。但是,您真的中暑了嗎?一般人常把中暑掛在嘴邊,以為和感冒一樣稀鬆平常;事實上,中暑是一個死亡率很高的內科急症。


1.熱水腫
暴露在高熱環境之後的幾天,出現下肢水腫(以腳水腫為主)的現象。
處理方式:離開原環境,當身體可以自我調整,症狀即會消失。
2.熱抽筋(熱痙攣)
處於溫熱的環境中,雖然排汗功能正常,但身體為了散發大量熱量而過度流汗,或單純地補充水分而沒有鹽分,使得血液中的鹽分失衡,就會產生熱抽筋現象。
處理方式:在陰涼的地方休息,將抽筋的肌肉予以拉長,並補充水分和鹽分,例如市售的運動飲料。
3.熱暈厥
通常在熱環境中久站時發生,因為久站靜脈血液滯留在下肢,產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導致昏厥。
處理方式:一般只要將病患移到陰涼的地方、躺平並給予補充水分,症狀很快會消失,但應注意是否有心臟血管、中樞神經性疾病的可能。
小提醒:所有處理方式,須掌握一項原則─散熱最重要,就是離開「熱源」。如無其他外傷,最好讓病人側躺,以達到最大散熱面積。

4.熱衰竭
長時間暴露熱環境中,身體為了散熱而排出大量的汗液,此時若水分補充不足,造成水分流失、脫水或代謝物過份堆積在體內所致;而在熱環境中可能只要幾小時,也可能長達數日才導致熱衰竭。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暈眩、頭痛、無力倦怠、噁心、嘔吐甚至暈倒或不省人事。
處理方式:在陰涼的環境中休息,便會逐漸清醒,此時宜補充水分和電解液,如0.1%的生理食鹽水。若是陸續呈現冒冷汗、皮膚蒼白、嚴重電解質不平衡,甚至血壓降低的現象,則會進入「中暑」的病況,須送醫檢查與治療。
5.中暑
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種。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由於體內的熱無法散出,使得包括中樞神經(腦部)及其他許多器官因過熱而導致機能衰竭。最主要的特徵是體溫非常高(可達攝氏四十一度),某些人會伴隨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耳鳴、嘔吐以及低血壓的現象。此時,若無法及時將體溫冷卻下來,則可能會發生致死性肺水腫或心肺功能障礙的合併症。
處理方式:離開熱源,維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濃度氧氣,迅速降溫至38.5℃以下。(可行的方法包括:脫掉衣服、用冷水擦拭身體、吹電扇降低體溫,或是把冰袋放在手臂、腋窩、頸、膝加強散熱。)之後,即使病患體溫已下降,也應將病人立即送醫。

食:攝取足夠的水分和鹽份,可以在水中加入一點鹽或放幾顆酸梅。另外建議吃新鮮蔬果消暑,減少熱意。
衣:穿著淡色(可減少蓄熱)、寬鬆且吸汗的衣服。
住:室內通風要良好、隔熱遮蔭功能佳,重視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
行: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陽光最強烈,最好不要外出。即使要外出,也要避免被太陽直曬,可以戴遮陽帽如草帽、大沿帽或撐傘及穿長袖衣服防曬。
再一次叮嚀您,如果覺得自己熱到了,譬如出現噁心、疲倦、頭暈等症狀時,儘快找個陰涼的地方休息、散熱、補充水分;亦可於水中添加一點鹽巴,通常20至30分鐘內,症狀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