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失智從年輕開始 - 歐陽英養生談 - 歐陽英樂活生機網
免費註冊
登錄
简体
健康講堂視頻 生機教室 演講與活動 生機推廣中心 心情彩虹館
生機新知
歐陽英健康食譜
食譜影音教學
對症驗方
生機食材
能量全餐
首頁 > 生機教室 > 生機新知 > 歐陽英養生談 > 預防失智從年輕開始
文章搜尋      文章標題  文章內容  關鍵字 

熱門健康新聞

歐陽英養生談

常見疾病調養

臨危急救單元

各種疾病宜忌

營養分析表
健康主題
相關文章列表
預防失智從年輕開始 作者:歐陽英老師 點閱率:6959
發佈時間:2008/09/26 00:30:00
調整字體大小:



       921是「國際失智症日」,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報告指出,全球每7秒鐘就有一名失智症患者。而進入高齡化時代,失智症比例急速上升,預計民國125年,國內將有38萬的失智人口。




       失智症是因大腦進行性的退化所導致的一群症狀,這一群症狀主要是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伴隨可能出現的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而且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


    基本上,失智症主要有三大類型,在此將較常見的類型列出:  

No. 1 2 3
類型 退化性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額顳葉型失智症
路易氏體失智症
其他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
發生原因 腦部功能障礙,其中阿茲海默症為常見之失智症 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東方人罹患比例高 腦瘤、腦炎、AIDS、外傷、酒癮、正常腦壓
水腦、Vit.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失智症中所佔比例 60%為阿茲海默症,其中
老化─65歲以上老人:5%
遺傳─30~40歲:5%
20~30% 10~20%
共通症狀 記憶力衰退、合併任何一種大腦功能的退化,如邏輯判斷、空間感或算數、言語能力退化,且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能力。




   
       一般失智患者,常被認為是老化現象而延誤就醫,大多在中重度時期才被發現。事實上,除了老年人罹病率高,年輕人也因為家族病史、腦部受傷等因素而患病。
   
       目前,醫治失智症患者的方法,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可藉由音樂、燈光、色彩、按摩、寵物等自然療癒系的另類療法,幫助改善患者的行為與情緒。然現今並無藥物可以根治失智症,若能及早發現,予以適當治療,至少可減緩發病症狀與速度。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提供的十大警訊,教導民眾自行判斷失智症早期的徵兆:
  1.  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一般人偶而忘記與人有約或東西放在哪兒…等,但過一會兒或經提醒就會想起來。至於失智症患者,一來常常發生健忘情形,二來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任何事。

  2. 無法勝任最熟悉的事:如英文老師連基本的單字都不知道;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3. 言語表達有障礙:一般人偶而會想不出某個詞彙,失智症患者卻時常想不出來,甚至以替換詞代替簡單的名詞,如郵差會說成…送信的人、司機會說成…開車的人…等。

  4. 喪失方向感與時間概念: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幾號?星期幾?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走錯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即是在自家附近,也會迷路。

  5. 判斷力與警覺性變差:如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總是驚險萬分;借錢給陌生人;用藥過量渾然不知;採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6. 抽象思考與理解力出現困難:無法理解抽象的事物,而有錯誤反應。對於日常生活與電器操作,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等,無法了解其指示說明。

  7. 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隨手亂擺物品,但失智症患者卻常常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8. 行為與情緒驟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突然間哭了起來或生氣罵人,而且是沒有理由的。另外,出現異常行為,如隨地吐痰、拿走東西未付錢、衣衫不整…等。

  9. 性格丕變:失智患者的個性有明顯的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外向變內向…等。

  10. 失去興趣與動力: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則變得非常被動,連原本的興趣、嗜好也意興闌珊。



       最新研究指出,輕度失智患者多動腦或許也可延緩大腦退化,但最好是在尚未發病前就開始預防,才能有效遠離失智症的威脅。

       進一步研究發現,導致失智症的大腦病變─即大腦皮層中有許多類澱粉斑,以及許多腦神經細胞中出現神經纖維纏結,早在病人出現症狀前的三、四十年就開始沉積,數量漸增,且由海馬迴逐漸擴散到顳葉和大腦皮層。當這些病變超過某一程度,患者就出現失智的症狀。

       知名案例發生在美國,一位名叫馬提亞的修女,於104歲去世前並未發生失智症狀,直到去世後解剖後才發現大腦已呈現中度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原因是馬提亞修女從年輕時即從事教育工作,長期參與許多道院活動,平常又勤於手腦並用,儲存了許多知能存款,禁得起疾病的提領,所以,即使腦中產生病變,卻沒有出現失智症狀。
 




       現代的臨床研究證實,若能及早鍛鍊和開發腦部更多的容量,就可以供大腦擁有更多可使用的範圍,延緩腦部老化的現象。以下提供五個方法,建議您從現在開始存入知能本錢。

1.    飲食~多吃蔬果 均衡飲食

       大家都知道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會增加失智症的機會。而日本醫界的研究報告指出,多吃魚和黃色蔬菜也可以預防老人癡呆。魚類對於健腦、活血有助益;而黃色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β胡蘿蔔素,也能降低動脈硬化。

       此外,糙米、五穀雜糧等全榖類,富含各種維生素及微量礦物質,其中豐富的纖維質能改善腸胃道的問題,也有助於膽固醇的代謝,進而防止血管阻塞或動脈硬化,杜絕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機率。

    另有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減少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達13%。所謂的地中海式飲食以蔬菜、魚和健康脂肪,如橄欖油為主,與上述日本醫界的飲食建議不謀而合。


 2.動腦~持續刺激  減少退化
       根據美國神經醫學會所公佈的調查結果:不動腦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比常動腦的人多三倍。另有研究輔助證實,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近5成。雖然多動腦並非保證不會得病,但至少維持不發病,或可延後失智症狀的出現。

◎推薦動腦活動:
  • 參加課程,終身學習: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連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例如,上課(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閱讀…。
  • 抱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保持大腦活躍。例如,出國旅遊、聽音樂會…等。
  • 休閒活動:打牌、下棋…等。
  • 日常訓練:用左手代替右手做事情,刺激大腦中不常用的區域;訓練記憶、背誦能力…等。

3.運動~規律運動  持之以恆
       經常運動可加速新陳代謝和大腦血液的流量,同時降低失智症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最近有一份研究報告,乃是針對已有輕度記憶問題但還不是老年失智症的年長者,結果發現,每週快走3次、每次50分鐘,持續半年後,具有提升認知功能的效果,且效果至少可以維持一年。

       此外,於中年時期每週從事2~3次的運動,可降低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約60%;而且,溫和的運動便可改善成人認知功能,像健走、瑜珈、騎腳踏車、柔軟體操…等,甚至連簡單的走路也可以降低發病機率。 


4.社交~社會參與  良好人際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約40%;而孤單的人,由於缺乏與人互動,其認知功能退步的速度比較快,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便增加2倍以上。

       專家建議,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多試著和人群接觸,如參加朋友聚會、義工服務、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等,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的機率。


5.維持最佳狀態
  • 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能減少血管性失智的發生,對於阿茲海默氏症的病情、提升大腦認知功能也有幫助。
  • 控制體重:肥胖者會增加80%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體重太輕也會增加36%認知方面的疾病。
  • 避免頭部受傷: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 正面的表達:培養正面思考與處事態度,有效的情緒管理,不但比較長壽,而且較能減緩失智症的症狀。
  • 補充高磷:建議平日飲用益腦的果汁。


益智鳳梨蘋果汁

材料:鳳梨原汁150cc、蘋果150cc、大豆卵磷脂8g
做法:將所有材料充分拌勻,即可趁鮮飲用。
功效:補腦益智
小叮嚀:喝六天停一天。

參考資料:

  • 台灣失智症協會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文章主題 作者 發表時間
歐陽英養生談 預防失智從年輕開始 歐陽英老師 2008/09/26 00:30:00
熱門健康新聞 紅麴危害肝腎?! 橘黴素作怪 本網編輯部 2010/03/11 00:00:00
熱門健康新聞 地中海式飲食 健康未來式 本網編輯部 2010/03/25 10:35:43

瀏覽總數:32944945
服務導覽 | 會員中心 | 關於本站 | 關於歐陽英老師 | 加入我的最愛 | 樂活連結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www.oyoung.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 1024*768
(本網站皆經營養師認證)
本網站僅提供飲食調養的資訊,有病痛發生時,必須先找醫生診療。
「有病求醫診治時,若能探求病因,同時改善錯誤的生活作息與飲食內容,病才會好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