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一直被用來探討食物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有人將它翻譯成「你吃什麼,就像什麼」,有人直接以「人如其食」四個字來形容,也有人詮釋得更為白話:「你吃什麼,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最近,英國的研究更將這句話衍生為“You are what your mothers ate”,指孕婦的飲食,會直接影響胎兒的健康,甚至寶寶在出生、長大之後,還會長久受到母親懷孕時飲食內容的影響—尤其孕婦如果偏好高脂飲食,更埋下寶寶日後肥胖的風險。
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這項研究,是由洛克斐勒大學研究團隊所提出。研究人員指出,孕婦攝取高脂飲食,會在胎兒腦中引起變化,導致寶寶在出生之後,一直到青春期,都容易因飲食過量而肥胖。研究是以老鼠為對象,發現懷孕的母鼠若餵以高脂飲食,牠們所生的小鼠,腦中和肥胖有關的細胞數目會比較多~這類細胞會製造刺激食慾的蛋白質。先前的動物研究已證實,攝取高脂飲食,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會促使腦部產生一種叫做orexigenic縮氨酸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刺激食慾。
研究人員在新的研究中,以兩組小老鼠作比較,一組是餵食高脂食物的母鼠所生的,另一組則產自飲食均衡的母鼠。結果發現,前一組小老鼠在斷奶後不但普遍肥胖,青春期來得早,之後也都超重。研究人員觀察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發現餵食高脂食物母鼠所生的老鼠,出生時血中三酸甘油脂就偏高,分泌orexigenic縮氨酸的腦細胞比較多,使得牠們從幼鼠到成鼠,食慾都很旺盛,因飲食過度而導致肥胖。
英國專家指出,懷孕期的營養會對胎兒基因造成衝擊;母親喜歡高脂食物,寶寶通常也會有這方面的偏好,所以,健康飲食的養成,要從胎兒期開始。

說得好聽,是無法控制口腹之慾,說得難聽,是好吃成性!有些人即使肚子不餓,也整天吃個不停,所以老是瘦不下來。可知爲什麼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想找東西吃?一項新的研究指出,這就有如「藥物上癮」一般。
紐約一群科學家,以七名因飲食過量而肥胖的人為研究對象,以儀器掃描他們的腦部,觀察腦中掌管「飽足感」的區域,發現竟和藥物上癮者一樣,因此推斷「好吃成性」與「藥物上癮」在某些層面上,有著相同的含意。這項研究發現,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報》中。
在研究中,七個胖子胸腔下方的皮下,分別被植入一顆不到50 公克重、名為implantable gastric stimulator(IGS)的刺激器,它是藉由胃與大腦之間的互動,先向胃部傳送電脈衝,製造飽足感,再傳送訊號到迷走神經,通知大腦「已經吃飽」,如此一來,便能降低食慾。
七名參加研究的志願者,他們前後兩週,各接受一次腦部掃描;第一次是扭開IGS的開關,第二次則將它關上。在扭開IGS那一次,當參加者有飽足感時,掃描顯示出大腦的海馬迴(hippocampus),一個與情緒、行為、學習和記憶密切相關的區域,其新陳代謝有明顯加快的情形出現。研究人員指出,這和因上癮而濫用藥物的情形是一樣的,因為藥物上癮者的海馬迴也會有相同的反應。
雖然只是一個七人參加的小型研究,卻有助於瞭解食慾和肥胖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認為這為肥胖的防治,提示了一個新的方向。至於藥物上癮的治療,那是另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總之,科學家找出了癥結所在,接下來還是必須靠我們自己去解決問題—飲食、運動,加上意志力,是必然奏效的減重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