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發炎
炎症反應(炎性反應),我們俗稱為「發炎」,指的是:生物組織因受到外傷、出血、或病原感染等而引發的生理反應,最常見的症狀是「紅、腫、熱、痛」。
以發燒為例,當體溫升高到39℃時,代表著免疫系統為了擊退外來的病菌,啟動了高溫殺菌的修護措施。從自然療法的角度來看待發炎,發燒並不需要急著退燒,發燒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啟動的現象,目的是要利用高溫殺菌,是身體的自癒機制發生了作用。同理,發炎也有類似道理,通常情況下,發炎是人體的自動防禦反應,對人體是有益的,但有的時候,炎症可以引起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過敏,進而攻擊自身的組織及細胞,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發炎不用擔心,只要免疫系統比病菌強勝,就能消炎。
炎症有「急性炎症」(acute)和「慢性炎症」(chronic)之分。
近年來國際醫學期刊有許多研究都提到「炎症」與「癌症」的關聯。例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就曾指出:「慢性炎症」很可能是肝癌術後復發的罪魁禍首。肝臟具有再生功能,因此目前治療肝臟腫瘤仍以切除手術為主,但是,研究報告卻發現:「慢性肝炎」會造成術後細胞分裂複製,使得受損的細胞受到炎症刺激後繼續癌變,最後分裂為癌症細胞。
簡單地說,若炎症是突然發作且能夠在一個月以內消炎,屬於「急性炎症」,若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就是「慢性炎症」了。
總而言之,「炎症」是身體對病菌的反應,是一種防衛機制,但是,「炎症」也可能引起自體免疫系統過敏,「長期發炎」或「反覆發炎」更會引起一連串的疾病。因此,「防炎」是避免身體產生病變的第一關,從食養著手防炎,進而可以預防百病。--摘自時報出版《90%的疾病都是從發炎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