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近所公布的一項「小學生營養大調查」顯示,學童營養攝取狀況會影響學業表現:學業成績70分以下學童有53.8%每週至少一次以速食當晚餐,而且肥胖比例高達32.3%。
針對北中南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的營養調查中發現,超過五成(50.7%)學童的晚餐在包括五穀根莖類、蛋魚肉豆類、蔬菜和水果四大類食物的攝取不足,其中尤其以蔬菜和水果攝取不足的比例最高,有79.5%學童平均每天晚餐攝取不足一碗蔬菜,而71.0%學童每天晚上攝取不足一碗水果。
另外,學業成績九十分以上的學童每天吃早餐比例達九成以上,而且以五穀根莖或奶蛋肉豆類等主食。因此,飲食攝取不良,同時影響身體健康與學業表現。

國人飲食習慣西化,誘惑小朋友多攝取「垃圾食物」,如像飲料、炸雞、薯條…等食物,導致小胖子越來越多。而隨著體重的增加,也引發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
兒童與青少年期的肥胖,不僅影響健康、生長、心理發展以及人際關係,也會提高成年後的肥胖機率。研究指出,國小學童肥胖,二分之一的人長大後成為胖子的機率非常高,而肥胖的青少年,更高達七、八成在成年後面臨肥胖問題。所以,預防肥胖最好從兒童時期就開始。
一般通常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來判斷肥胖與否。
- 成人BMI:介於25~30為體重過重,超過30為肥胖。
- 男童BMI(以六歲兒童為例):超過17.8為體重過重,超過19.7為肥胖
- 女童BMI(以六歲兒童為例):超過17.6為體重過重,超過19.4為肥胖。
一般而言,男童BMI值明顯高於女童;老么BMI值明顯高於排行中間者。而兒童BMI與家長、放任式飲食教養行為、家長外食頻率等呈正比。
事實上,影響兒童飲食行為的最主要因素為家長飲食行為,因此,父母平時應注意小孩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而只要維持理想體重,就可以遠離慢性病的危險。

一般人想到減重最健康的方式,就是運動加飲食控制。因為運動除了增加基礎代謝率,還能帶動全身的血液循環,並活動不常動的脂肪組織。
在飲食方面,則著重於卡路里及油脂限制,正確了解食物熱量、營養素的含量。此外,請建立以下飲食習慣:
- 減少甜食與含糖飲料的攝取。
- 改掉吃零食、消夜的習慣,
- 少吃油炸、不當烹調的食品。
- 遵守少油、少糖、少鹽及高纖維的飲食原則。
- 細嚼慢嚥較易有飽足感,避免攝食過量。
- 晚餐吃得少,且宜吃低熱量食物。
另外,吃飯要專心,否則一邊吃東西、一邊做其他的事,就在不知不覺吃下超量食物。也有研究指出,採腹式呼吸的人比較不容易變胖。因此,只要掌握上述原則,自然遠離體重過重和肥胖的危險。
![]() |
![]() |
![]() |
![]() |
【決明子消脂茶】 材料:決明子20g、麥芽20g、陳皮15g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加水1000cc合煮,滾後轉小火續煮20分鐘,濾渣即可當茶飲。 功效:消脂、減重。 貼心小叮嚀:
【茼蒿豆腐冬粉】 材料: 茼蒿200g、小芹菜150g、豆腐1塊、冬粉1把 做法:
貼心小叮嚀:
|
![]() |
![]() |
![]() |
![]() |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董氏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