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系列四之果菜汁是最佳酵素來源 - 歐陽英養生談 - 歐陽英樂活生機網
免費註冊
登錄
简体
健康講堂視頻 生機教室 演講與活動 生機推廣中心 心情彩虹館
生機新知
歐陽英健康食譜
食譜影音教學
對症驗方
生機食材
能量全餐
首頁 > 生機教室 > 生機新知 > 歐陽英養生談 > 酵素系列四之果菜汁是最佳酵素來源
文章搜尋      文章標題  文章內容  關鍵字 

熱門健康新聞

歐陽英養生談

常見疾病調養

臨危急救單元

各種疾病宜忌

營養分析表
健康主題
相關文章列表
酵素系列四之果菜汁是最佳酵素來源 作者:歐陽英老師 點閱率:5746
發佈時間:2007/03/14 23:21:16
調整字體大小:
我們常說酵素對身體有益,大家也一窩蜂學著釀製 DIY酵素,補充體內的酵素。

那酵素的功能又是什麼呢? 在所有動、植物體內均能發現酵素物質,其功用是可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並能消化食物及修復組織。

根據科學界研究,目前已知的酵素種類有五千多種,我們人體存在著潛在酵素,來維持體內的特定功能。若身體缺乏了這種酵素,即使有足夠的維他命、礦物質、水分及蛋白質,身體機能便會一落千丈。

我們的人體會從胰臟分泌一種潛在酵素,過後依身體所需而製造出各種特定的酵素,而這些特定酵素的功用只有一種,如消化酵素的功能僅能發揮於消化上,解毒功能就僅能靠解毒酵素分解。每一種酵素在體內都有特定的任務,是無法由其它酵素來取代。

受酵素改變的物質稱受質(substrate)。酵素先捉住受質,把它握住,然後將此受質與其它分子接合,增加反應速度。細胞大部分的反應均受這些必要蛋白質催化(啟動),這些蛋白質上的礦物質組成使反應得以進行。體內許多反應都需靠酵素,但要注意別讓它們負擔過重。例如,假使身體必須製造足量的酵素以執行消化功能時,則製造正常新陳代謝所需的酵素可能會不足。

我們體內是可以自製潛在酵素,但這些酵素的總量有一個限制,若身體長期依賴體內潛在酵素,則會讓潛在酵素過度消耗,潛在酵素一旦消耗殆盡,人就會死亡。因此我們必須從食物獲取酵素。那什麼食物含有酵素呢?所有蔬果肉類只要是新鮮,就含有酵素。

從食物中獲取酵素,可以避免浪費體內的酵素,才會達至長命百歲。前言所提,酵素是可從新鮮食物獲取,除新鮮外,且不受高溫烹煮所影響,酵素對高溫極度敏感,一經高溫烹調,即使是熱度不高,酵素也會消失。

因此若要從飲食獲取酵素,生食是必然。癌症病人多缺乏潛在酵素,因為潛在酵素為了對抗癌細胞已消耗過多,因此,癌症病人更需要從食物中獲得酵素。精力湯就是最佳的酵素來源。

因此,若生病時,多吃生食,會發現病好得特別好,人也較為精力旺盛,烹調越多,如煎、炸、燻、烤,這些都會讓酵素流失。不吃生食或未在飲食中補充酵素者,無異是在酵素的供應上,會嚴重欠缺。因為酵素是提供身體能量的營養素,過分地使用會造成內臟機能出現異常,使身體易患癌症、肥胖、心血管疾病,及其它各種疾病。

因此,要補充酵素, 生吃是非常有效,可減輕體內潛在酵素的負擔, 它們不僅直接提供酵素給身體利用,也強化了身體自行分泌酵素的能力。

芽菜、酪梨、香蕉、芒果、蘋果…或小白菜、高麗菜、青椒…等皆富含豐富的酵素,因此在午晚餐前,一定要先攝取這些生食,讓身體補充酵素的元素!
文章主題 作者 發表時間
歐陽英養生談 生機飲食者是否需要再補充維他命 歐陽英老師 2009/08/26 00:56:39
歐陽英養生談 如何增加體內酵素 歐陽英老師 2007/02/07 13:20:30
歐陽英養生談 酵素系列一之酵素掌控壽命 歐陽英老師 2007/03/14 23:12:45
歐陽英養生談 酵素系列二之如何有效攝取酵素 歐陽英老師 2007/03/14 23:17:13
歐陽英養生談 酵素系列三之什麼酵素最好? 歐陽英老師 2007/03/14 23:19:07
歐陽英養生談 酵素系列四之果菜汁是最佳酵素來源 歐陽英老師 2007/03/14 23:21:16
熱門健康新聞 只瀉你身不瘦你身 花大錢卻傷身 本網編輯部 2010/01/27 00:00:00
熱門健康新聞 木瓜渾身是寶 葉與茶的抗癌效果最好 本網編輯部 2010/03/12 00:00:00
歐陽英養生談 礦物質的重要性及理想食物來源 歐陽英老師 2010/11/12 18:00:00
歐陽英養生談 如何製作健康美味的彩虹大餐 歐陽英老師 2010/11/16 12:22:31

瀏覽總數:32958326
服務導覽 | 會員中心 | 關於本站 | 關於歐陽英老師 | 加入我的最愛 | 樂活連結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www.oyoung.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 1024*768
(本網站皆經營養師認證)
本網站僅提供飲食調養的資訊,有病痛發生時,必須先找醫生診療。
「有病求醫診治時,若能探求病因,同時改善錯誤的生活作息與飲食內容,病才會好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