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消基會調查證實,醫院附設餐廳的空氣品質惡劣,還可能有致癌的危機,讓人忍不住高唱「我的家庭真可愛!」。事實上,只要是非開放性的密閉空間,其污染程度決不在醫院的美食廣場之下!
1970年,歐美醫界發現某種沒有確定病兆的症候群:長時間置身於密閉性的建築物內,會出現過敏、頭痛、眼鼻或喉嚨感染、易感冒、皮膚乾燥、發癢、嗜睡、噁心、無法專注、易疲勞、對氣味敏感…等症狀﹔而一旦離開該環境,症狀即緩解、消失,這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簡稱SBS。加上統計指出,現代人每天約超過80%是待在室內,而在某些無窗戶的環境中,空氣污染的程度比室外惡劣100倍,著實危害民眾健康甚鉅。因此,「病態建築症候群」早已是國人最關心的熱門話題之一。

學者、專家建議,想要遠離「病態大樓症候群」,可從減少污染源、提高室內空氣品質,以及控制溫度與相對濕度於35%~65%…等方向著手。
一、減少不必要的污染源,包括:
落塵、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甲醛、甲苯、三氯乙烯、氨、二甲苯…等常見的有機揮發物質。
- 減少使用產生揮發性化學物質和容易藏菌的物品,如香菸、含苯膠水、黏膠、簽字筆、白板筆、修正液、絨毛玩具、地毯、窗簾…等,以免傷害人體的呼吸道、黏膜、眼睛…等。首先,一定要戒菸,並選用安全無毒的文具用品或環保天然的綠建材、低污染家具,以減少吸入有害氣體的機率。
- 將產生污染物的空間,如:廁所、廚房、吸菸室、倉庫等,應集中在同一區域,設置獨立式空調系統。另外,像影印機、雷射印表機、電影放映燈…等這種會釋放臭氧的儀器,也應設置在通風良好的獨立空間。
二、提升室內空氣品質:
可在室內擺設植物,並加強通風、換氣頻率。環保署所推薦的植物盆栽如下:
污染源 | 建議植物 | 最佳使用時機 |
落塵 | 可挑選葉片有絨毛或表面凹凸不平,吸塵效果較好,如非洲堇、鐵十字秋海棠、皺葉椒草、大岩桐、薜荔…等。 | 鄰近馬路邊或建築工地附近的住家 |
二氧化碳 | 可選用非洲堇、皺葉椒草、大岩桐、薜荔、嫣紅蔓、馬拉巴栗、長壽花、盆菊、黛粉葉、觀音蓮、山蘇花、鹿角蕨…等植物。 | 通風不良的辦公室或教室 |
揮發性有機物質 |
|
新裝修、粉刷房子時 |
三、控制溫度與相對濕度:
由於溫度和濕度是許多室內空氣過敏原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除了加強通風設備,亦可利用植物達到調節環境溼度的目的。
以下是經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究後所挑選的排毒植物,兼具淨化空氣、調節濕度的功效。加上綠色植物有放鬆心情的作用,值得推薦給大家!
- 黃椰子
- 觀音棕竹
- 竹莖椰子(夏威夷椰子)
- 羅比親王椰子
- 常春藤
- 波斯頓腎蕨
- 白鶴芋
- 愛玉(翠玉)黛粉葉
照顧植物有撇步,環保署“報乎你知”,讓室內植物發揮最大的功效:
- 每9平方公尺(約2.7坪)的地板面積即應放置1棵至少6寸盆大小的植物。
- 將植物擺放在通風、有日照的地方。
- 定期用用濕抹布擦拭葉片,去除累積的灰塵,避免落塵堵塞氣孔而降低氣體交換率,才能增加吸附效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