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代價是「飢餓」…
「樂活人生,長壽百歲」,這幾乎是現代人的共同夢想,許多懂得箇中訣竅的人,也都在人們的欽羨中,安享天年。如何活得老,又活得好?這是健康領域永遠熱門的議題。2010年2月11日,發表於TIME網站、名為「如何活到100歲」的系列專題,就吸引了全球網友的目光;其中一篇以「吃」為焦點的文章,更是備受矚目~「吃少一點,就能活長一點嗎?」這個問答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約翰的故事
「吃少一點,就能活長一點嗎?」文中敘述,約翰阿波羅是個52歲的體能教練,他參加了波士頓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一項長達兩年的「減少能量攝入長期效果綜合評估」研究;他將日常熱量攝取減少了25%,8個月後,他的體重減輕了整整11公斤。其實就以食量來說,約翰和其他參加者都只吃了他們平日的3/4(等於減少25%)。少吃,讓這些想減輕體重的人個個都如願;更令他們驚喜的是,他們不但身體感覺輕盈許多,精神明顯變好,健康跟著改善,連外表也看起來年輕許多。「少吃不但能夠延年益壽,更能抗老甚至回春」,該項研究再一次證實了這個說法。
恆河猴的實驗
少吃,甚至某些程度的挨餓,會延長生命體的存活時間;過去幾十年來,「熱量攝取攸關生命長短」這類的研究不在少數,指出從微小的酵母菌到老鼠,處於半飢餓狀態(甚至食量減少到50%),都有助於延長壽命。2009年威斯康辛大學一項長期的研究也發現,限制熱量的攝取,會延長恆河猴的壽命。飢餓,也會使這些猴子在糖尿病、心臟病、腦部疾病甚至癌症的罹患率上,都遠低於其他飽食的同類。
在「精」不在多
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食量減少25%~30%(減少30%其實就是俗話說的七分飽)的同時,要達到健康、長壽、抗老化的目標,必須以「營養均衡完整」為前提;也就是說雖然吃得「少」,但要吃得「好」,這也就是「重質不重量、在精不在多」的道理。然而,也別誤會「精」的意思,那絕非精細之意(粗食還是能帶來健康),那「精」意指「講究」~講究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
神奇的「饑餓感」
追溯有關減食延年的研究,在1935年,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已發現,嚴格限制實驗室老鼠的食量,可以讓牠們的壽命延長一倍,並且也比較健康。其他的研究更發現,如果讓老鼠維持正常的食量,並透過運動來維持牠們精瘦的體型,並不能使牠們活得更長久一些;只有減少卡路里的攝取,才能讓老鼠活得健康又長壽。這當中的一個機轉是:「饑餓感」會帶來一種和緩而持續的壓力(stressor),促使機體強壯起來,以對抗疾病和衰老。
「吃」的背後,隱藏著健康、長壽與年輕的秘密,您說,怎能不去「講究」呢?
附錄:
世界人口80歲以上人數:
1950年:1億4千5百萬
2009年:10億1千9百萬
2050年:預估39億4千7百萬
物種長壽紀錄:
北極露脊鯨(Bowhead Whale):200歲
果蠅(Fruit fly):153歲
人類:122歲
鴿子:35歲
獅子:30歲
老鼠:4歲
(數據來源: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2009年資料)
資料來源:
Health Checkup:How to Live 100 Years / Eat Less, Live Longer?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963392_1963366_19633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