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有超過4成以上的國小3年級到5年級學童所攝取的水果未達到衛生署每日建議量,甚至近2成5的孩子沒有天天吃水果。結果導致超過3成學童每星期的排便次數少於3次,而且每次上廁所的時間都超過5分鐘,甚至出現腹痛、排便困難、便意殘留…等便秘症狀。
大部分的小朋友不愛吃蔬果,但對果汁的接受度高,可以用蔬果調理機打成汁後立即飲用。另外,建議也可利用盛行於歐美、這幾年已被引進台灣的「食物風乾機」將水果做成果乾,取代孩子的加工零食,除了在處理過程中流失水分之外,同樣能攝取到水果完整的營養素。不過,太甜的水果(如:釋迦、哈蜜瓜、香蕉、甘蔗、榴槤、芒果、荔枝、龍眼…等)不宜過量,免得造就許多小胖子。倒是甜度低的水果很適合多吃,如:水梨、蘋果、奇異果、番石榴、火龍果、荸薺(馬蹄)、小番茄…等。
有人認為體質虛寒者不適合吃水果,但可多食用些溫熱類水果來解決,如:棗、栗子、桃、杏、龍眼、荔枝、葡萄、櫻桃、石榴、菠蘿、李子、枇杷、山楂…等;或者在水果沙拉上撒些堅果類或芝麻粉、花生粉。一般而言,孩童多屬於熱性體質,水果是最適合的食物,但為考慮其差別性,建議您最好先至紅館「量身對症開食譜」查詢正確的個人體質,方可得到最對症的調養食譜。
基本上,歐陽英老師建議一天要吃三次水果,每次兩到三樣;而水果最佳的攝取時間:早上11點(飯前一小時)、下午3點(兩餐之間)、晚上8點(晚餐與睡覺間)。還有,當季水果是首選,既無農藥殘留,其所含的營養素亦較優質。至於如何根據季節與自己的體質來聰明挑水果、吃水果,可利用橙館「生機教室」之「生機新知」單元,鍵入關鍵詞~「水果」,以獲得許多豐富的資訊。
此外,餐中、餐後不宜食用水果。因為水果主要是果糖,30分鐘至1小時即可消化完畢;若是您飯後吃水果,此時進入胃裡的水果,就被堵在胃的最上層,必須等待之前的東西排空後,才會被送去小腸消化;而停留在胃中的時間一久,便易發酵而產生大量氣體,引起打嗝、胃脹與消化不良。類似這樣的食療知識,只要來參加本網所舉辦的健康講座與相關活動,都能在現場得到歐陽英老師的親自指導。對健康有興趣、關心家人身體的人,歡迎利用黃館「演講與活動」,便可得知最新的活動訊息與演講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