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心臟協會前不久於新奧爾良召開一項研討會議,會議中,與會研究者認為,體重過重的兒童,其動脈堵塞情形可能會與中年人的情況相差不遠。研究中發現,兒童若出現動脈脂肪斑的情形,三十歲左右即患上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將較常人高出許多。
這項研究報告來自70名平均年齡13歲的兒童,其中有40人的體重過重,研究團隊使用超音波測量受試者的頸動脈厚度,但測試結果卻發現受試者動脈的健康情形,幾乎與45歲的中年人一樣,這讓研究人員感到不可思議。
研究人員解釋動脈年齡測試的目的,主要是測量受試者動脈壁厚度,是否與其年齡同屬於正常水準。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孩子們的動脈年齡普遍超過他們的生理年齡30歲左右。
而研究人員也指出,動脈年齡的偏高,與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這些孩子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相對提高不少,醫療人員應對這點特別注意。尤其是動脈硬化,病因主要由脂肪、鈣及其他物質所形成,會導致動脈阻塞,使血管內的血液輸送無法達到完全通暢,導致心臟病及中風的發生。
研究人員最後表示,如果能夠對孩子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大幅度的調整,例如開始減重和進行規律的運動,可能會有助於減少罹患動脈硬化的機率。

美國研究團隊曾於2008年公佈,心臟病患者於發作後時常會有抑鬱的表徵,但如果病患家屬要求進行常態抑鬱症檢查,則言之過早。研究人員經過17項的分析後認為,這麼做可能會對病人而言造成負擔,且無法就現實的分析考量中,得知是否真能為病人帶來實質幫助。
研究人員指出長期看來,幾乎無法以科學角度證明,讓病患接受抑鬱症檢查,包含了藥物和談話治療可以幫助因心臟病所引發抑鬱症的患者,日後可以活得更長,或活得更好。
這項由麥吉爾大學發表於「美國醫學學會期刊」上的研究中顯示,精神健康專家若能以快速簡便的方式進行抑鬱症甄別測試,或多或少仍會為病人帶來幫助。但研究人員同時指出,事實上那很難為病人帶來實質的助益。
最新一次的研究顯示,心臟病患於第一次發作後引發抑鬱症的情形是正常人的三倍,而罹患抑鬱症後,再次引發心臟病的風險將更高。

不曉得您是否還記得前些日子裡,一部《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這部記錄片中的主角,在一個月中,完全只吃麥當勞提供的食物。沒想到這部記錄片竟啟發了一位住在佛羅里達的女性,對這部片子心有所感的Jenna Norwood女士決定反其道而行,在三十天裡只吃未經烹調的有機食品,並且如法泡製的,將這段經歷拍成了一段影片。
由美國製片人Morgan Spurlock先生所製作的《麥胖報告》在全美獲得了廣泛回鄉,片中的主角最後增加了11.1公斤的體重,並且必須忍受情緒反覆不定以及肝臟受損的痛苦。Norwood表示,這部片子引起了他想知道,如果一整個月只食用健康食品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因此她決定身體力行,並且協商電影公司進行實況全程拍攝。她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體形可以穿進一件適用於萬聖節的廣告女郎服。
在這樣的心願下,改變飲食習慣的三十天展開了,令人感到驚歎的是,這段日子過後,Norwood瘦了15磅,不僅使得原本的視力改善了,精神也比原本好了許多。她的收獲還不只如此,這部名為《原生食品30日》(Supercharge Me! 30 Days Raw)的記錄片,在美國多項獨立電影節中獲獎。
在那段令人三十天之後,Norwood決定日後仍將繼續這種飲食方式。她表示,減去那些多餘的體重之後,周遭的人們甚至不敢相信她已經42歲了!?
現在,Norwood自己成立了一個原生食品組織,並且在佛羅里達開了兩家原生食品餐廳。並且以滿足饕餮的需求為餐飲品質的宗旨。Norwood表示,只吃原生食品不一定需要強迫自己改變什麼,例如經由餾得來的葡萄酒就是原生食品,類似的還有黑巧克力也是原生食品的一種。因此他有信心,將原生食品推廣給身邊所有的人,讓所有人一起享受健康飲食。

前些日子在歐洲所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中證實,相較於那些複雜的身高體重對應計算公式,一些簡單的測量腰圍、臀圍比例的辦法,能更有效率的估算因肥胖致死的可能性。
標準的身體質量指數,又稱為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並無法完全適用於所有人,例如年長者或健美人士,研究人員認為,相較於BMI值,測量腰圍或腰圍與臀圍間的比例,可能會是更好的辦法。
研究團隊發現,在BMI指相近的人之中,男性腰圍增加0.5公分,即意味著年死亡風險增加了17%。若是女性腰圍增加0.5公分,則年死亡風險增加13%。而當研究人員計算腰臀比例時則發現,每當這個比例增加0.1時,男性和女性的死亡風險也分別增加34%和24%。即使在體重正常的人群中,腰圍最大的男性與腰圍最小者的死亡風險也相差了近一倍,女性則是高出了79%
這項研究是從歐洲一項醫學資料庫中,調出了來自9個國家,近40萬人的資料加以分析,進而得出以上結果。研究人員宣稱,這項研究結果強調了體脂肪分佈的重要性,即使是體重落在正常範圍的人也應如此。
※ 更精采、更詳盡的文章,請詳閱第紅館—「樂活搶鮮報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