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醫院日前表示,體能好的胖子比體能差的瘦子健康狀況好,死亡率也較低。原因是體能好的胖子,脂肪分佈在皮下組織,而不是心臟、肺臟、腹腔等內臟附近;然體能差的瘦子,脂肪堆積在內臟,反而不健康。
運動與飲食相較,成大醫師較推崇飲食控制的減重效果,建議透過胰島素敏感性與改善脂肪堆積部位的處方,加上適當運動,就可以減少內臟脂肪分布。此外,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身體活動量(例如家庭主婦的家事活動、老人家到公園散步…等)亦對體能狀況有所助益。
胖子VS瘦子健康研究結果
研究單位 | 研究結論 | 原因 |
台灣 成大醫院 |
體能好的胖子比體能差的瘦子健康狀況好,死亡率也較低。 | 原因是體能好的胖子,脂肪分佈在皮下組織,而不是心臟、肺臟、腹腔等內臟附近;然體能差的瘦子,脂肪堆積在內臟,反而不健康。 |
日本 滋賀醫科大學 |
患高血壓和血糖 瘦子比胖子危險。 | 從1990年起在全國對接受健康檢查的7200名男女,進行約10年的追蹤調查,同樣患有高血壓和高血糖的人中,體型較瘦比胖的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危險度高。 |
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及愛阿華大學的研究 |
肥胖者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 這計畫是以60歲前就有心智衰退現象的人,進行超過1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體重過重達到危險程度的人研究統計發現: 1. 罹患癡呆症的可能性高了四成二。 2.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肥胖者更高了八成。 這證明肥胖與癡呆症之間具有更強烈的關聯。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計算之,不分男女公式如下:
體重 ÷ 身高(m)2 |
體重過重或過輕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態,體重過重易引發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關節炎….等。體重過輕身體抵抗力下降及記憶、學習力不佳…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將身體健康狀態與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做了研究分析,其結果如下表:
表(一)BMI指數與健康關係
定義 | 世界衛生組織 (歐美) |
東方人標準 (亞洲) |
行政院衛生署 (台灣) |
健康危險評估 |
過輕 | 小於18.5 | 小於18.5 | 小於18.5 | 輕度危險 |
正常 | 18.5 ~ 24.9 | 18.5~22.9 | 18.5~24 | |
過重 | 25 ~ 29.9 | 23 ~ 24.9 | 24 ~ 27 | 輕度危險 |
輕度肥胖 | 30 ~ 34.9 | 25~ 29.9 | 27 ~ 30 | 中度危險 |
中度肥胖 | 35 ~ 39.9 | 30以上 | 30 ~ 35 | 重度危險 |
重度肥胖 | 大於40以上 | 大於35以上 | 極度危險 |
.gif)

生機飲食三大原則讓你充滿活力:
1. 蔬菜、水果天然酵素最豐富,天天「生食」最健康。
2. 食物選擇多元化,至少要超過35種。
3. 少油、少鹽、少糖回歸自然清淡飲食,避免精緻加工食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大自然與人體內下視丘的神經核與松果體,透過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控制生理活動,包含體溫、內分泌系統、離子代謝、消化系統的活動等,都有這密切關係。
英國科學家多年前也證實,經常鍛鍊身體,不但能降低腸癌患率,也有助於防止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更可幫助療程中的癌症患者走出沮喪、焦慮的情緒。而無論是工作、生活中的活動或是一般運動,都可以位自己的體能加分,並改善身心的健康狀況。
行政院勞委會提出「健康體能」五大要素,並推薦下列運動:
健康體能五大要素 | 說明 | 運動形式 |
心肺適能(或稱心肺耐力或心肺功能) | 身體整體氧氣供輸的能力,為健康體能中最重要的一項 | 1. 走路或快走,即健走 2. 慢跑 3. 游泳 4. 騎腳踏車 |
身體組成 | 身體肥胖度或身體脂肪堆積情形 | 1. 走路或快走,即健走 2. 慢跑 3. 游泳 4. 騎腳踏車 |
肌力及肌耐力 | 肌力為肌肉瞬間力量,肌耐力為肌肉的持久性 | 仰臥起坐,伏地挺身,以及強化背肌、腹肌的運動。 |
柔軟度 | 關節活動度,為身體最大可動範圍 | 1. 增進胸部、腰部、背部、大腿、臀部肌肉柔軟度之健身操 2. 增加頸肩部、腰部關節活動度之健身操 |
平衡、協調與反應能力 | 增加平衡能力及反應速度以減少職業傷害 | 1. 平躺:腳步腳踏車運動、地板運動(規律的四肢運動) 2. 坐姿:後臀走路運動 3. 立姿:健身操(單腳站立運動)、雙手運球(規律的上肢運動) |

|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歸納出下列4個特點:
1. 保持理智與平衡
2. 具有自我價值感
3. 擁有愛人與被愛的特質
4. 建立和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
心靈的和諧可以讓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放鬆,這對身體健康是很有幫助。
按這裡進入有音樂、好書、寵物的 紫色樂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