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的起飛,飲食型態的改變,肥胖變成世界性的健康問題。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中,全球體重偏高的人口約十億,其中特別肥胖人口便佔了大約三億。但可怕的是肥胖不僅代表著營養過剩,更意謂著健康狀況的不穩定。在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至少有三項與肥胖脫不了關係。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在1997年便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並向全世界宣佈:「肥胖症將成為全球首要的健康問題」。我們要知道,肥胖不再代表著「福相」,而是「健康的警訊」。我們要能建立正確的觀念,「控制體重,才能掌握健康。」針對減重,特別歸納了幾個問題,讓有心追求健康的社會大眾,能有所依循。
問:何謂標準體重?
答:說到減重,更必須先知道何謂標準體重,它的算法如下:
成年男性標準體重(公斤)=【(身高-80) ×0.7】±10%
成年女性標準體重(公斤)=【(身高-70) ×0.6】±10%
以上的公式是標準體重的算法,所得的數值在正負10%以內,都是屬於標準體重的範圍,若確實超重,自己也的確很想減肥,許多醫院都有體重控制門診可供諮詢,或許有很多人認為醫生及營養師所建議的減重方式無法立竿見影,但減肥本就應以健康為基礎,而非只求短期效應,應該透過低卡路里飲食,逐漸減重並同時改善身上的痼疾。
問:坊間有許多快速減重的方法,看了真叫人心動呢。
答:使用減肥藥、激烈的斷食方法或是偏食法所減輕的體重,在回復正常飲食後,可是會很快胖回來的唷!這就是所謂的「溜溜球效應」。
問:何謂溜溜球效應?
答:由於人體內有一定比例的熱量用來提供最基本的代謝,當熱量不足以提供身體足夠需求時,身體會自動地降低基礎代謝率,並且將脂肪保存起來,先以肌肉來供給基本生理機能。結果基礎代謝率降低,肌肉越來越少,但脂肪所佔的比例卻相對地越來越高,這樣的惡性循環,便是所謂的「溜溜球效應」。
問:減重前應作哪些準備?
答:請記得,減重前必須先就體質進行健康檢查,一定要找出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並針對原因選擇最適宜的減重式,以期達到最佳效果。另外在減重過程中,定期健康檢查可以掌握生理改善的方向,確定每一個減重的療程都能達到預期的成效。所以想要健康而安全的減重,健康檢查一定要先做。
問:為什麼拼命運動了,可是體重還是不見下降?
答:「停滯期是必經的過程。」正確的減重過程,體重並不是呈直線下降,而是以階梯的方式逐漸遞減,體重降低的速度呈現趨緩甚至停止下降,便是所謂「停滯期」。停滯期出現與時間的長短,會因個人體質而有一周至數月的不同,主要是由於人體「適應現象」所造成。此時,要讓身體逐漸適應減輕的體重,然後持續增加運動量,提升人體代謝率,才能讓身體順利進入下一個減重的階段。
問:如何減去腹部肥肉?
答:許多上班族由於久坐且缺乏運動,容易堆積脂肪在腹部,而腹部脂肪屬深層脂肪,要有效解決這惱人的游泳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應改變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如吃完飯不要立即坐下或趴睡,因為飯後30分鐘內,如果保持不動的狀態,最容易形成腹部脂肪。最好能餐後散步20~30分鐘,再來就是走姿和坐姿要正確,常環抱手臂在胸前的人,會使得腹肌容易突起,盡量擺動手臂走路,不僅可消耗更多的卡路里,看起來也顯得精神奕奕。坐在椅子上時,也應盡量端正,避免彎腰或挺腰,如此才能使腹肌有力而不易鬆垮。要常作運動,呼拉圈、仰臥起坐、慢跑,都能逐漸消除腹部脂肪,且使腹肌日益結實。
問:為什麼同樣在減重,別人總是減得比我快呢?
答:依體重變化的形式而言,減重可分為四大類型,分別為快速減重型(1個月3-5公斤)、穩健減重型(1個月1-2公斤)、先升後降型(1~1.5個月之間先增加體重,然後才反轉開始減重)、靜觀後效型(前2個月體重沒有變化,兩個月後開始減重)。決定減重類型可分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為肥胖的成因、個人新陳代謝的效率等。客觀因素則是減重的方式如規律的生活習慣、節制的飲食與足量的運動等等。只要您能持之以恆,不管您是屬於哪一類型,遲早您都會瘦下來的。
※ 更精采、更詳盡的文章,請詳閱第紅館—「樂活搶鮮報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