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人十大癌症以肺癌、肝癌佔最多,其中肝和肝內膽管癌名列97年十大主要癌症第二順位,約癌症死亡人數的1/5。
肝癌好發之年齡在45~55歲之間,惡化速度急遽,平均存活率約6~9個月,預後情形亦差。肝癌,顧名思義,指的是發生於肝臟的癌症,若是肝臟内的細胞癌變,我們稱之為“原發性肝癌”;其中95%為“肝細胞癌”,故一般所講的肝癌大多指的是肝細胞癌;其他則為“膽管細胞癌”。若是肝以外的癌細胞透過血液或其他途徑擴散至肝臟的話,則稱之為“轉移性肝癌”。
在台灣,大部份的肝癌是因感染B型肝炎病毒或C型肝炎病毒後所發生。有80~90%肝癌患者曾感染過B型肝炎,而感染B型肝炎的人有10~20%將會罹患肝癌;另外,感染C型肝炎的人,至少有60%以上會變成慢性肝炎,其中20%左右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5%會發生肝癌。目前國內B型肝炎帶原者超過300萬人,C型肝炎感染者粗估約50萬至70萬人;中高年齡為高帶原族群,與肝癌好發年齡有重疊之處。
目前,施打B肝疫苗是減少B肝發生最好的方式;而C型肝炎雖無疫苗可供使用,然近幾年因醫療品質提昇、拋棄式針具之使用,以及政府的衛生宣導與密醫、密藥取締,有助於減少C肝傳播的管道。因此,預計未來,B、C型肝炎帶原人數將逐年下降,進而降低肝癌的罹患率。
針對肝癌高危險群,包括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人,肝硬化病人,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等,政府籲請民眾,應每4~6個月接受肝功能、超音波、肝炎、血清α胎兒球蛋白(AFP)及肝癌之早期篩檢等措施,並儘早接受治療。40歲以下,肝指數正常或有輕微變化且經證實尚無肝硬化之B型或C型肝炎患者,可一年做一次超音波。
除了病毒、疾病致癌,稻米、玉米、花生中的黃麴毒素,已確認為損壞肝臟的毒性物質,易導致肝癌。其他還有:免疫機轉的缺損、營養不良、感染、長期酗酒、服用過量藥物如類固醇、荷爾蒙、動情素及先天性新陳代謝之缺陷…等,都有研究報告證實與肝癌的關係密切。

大部份的肝癌並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有的也只是輕微的易倦怠、上腹部不舒服,因此,較難察覺。但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建議最好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 莫名的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發燒、疲倦和虛弱的現象。
- 肉眼可見或以手可摸到腫大的肝臟,可能會摸到上腹部有腫塊。
- 非特殊原因之上腹疼痛:如果癌症變大,右上腹部可能會產生疼痛的現象,而且可能會延伸到背部及肩膀。
- 有時會導致腹部腫脹,且常有飽脹感。
- 可能會出現發燒、噁心或黃疸等症狀,黃疸會使皮膚及眼白變黃,且有茶色尿的現象。

對於肝癌,目前醫界唯一的對策仍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未感染B型肝炎的人而言,則建議接受疫苗的接種。而且,一定要戒煙、少喝酒,避免攝食不新鮮的或發霉的穀類、豆類。另外,避免不必要的打針、輸血,服用過量藥物,如:類固醇、荷爾蒙動情素…等。
肝癌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以手術切除為主,其他方法包括肝動脈栓塞法、酒精注射法、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肝臟移植等等,但效果有限。
針對媒體報導「B肝疫苗失效11歲肝癌亡」新聞,造成民眾對B型肝炎預防接種產生疑慮,疾病管制局於7月21日提出說明:該局自86年起,即已委託國內專家學者進行B肝疫苗保護力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未檢出抗體之個案,對於B型肝炎病毒感染仍具有保護力。而自7歲起檢測B 型肝炎抗體,長期追蹤至14歲,不論B型肝炎抗體有無檢出,及有無追加1劑B型肝炎疫苗之個案,均無新增之B型肝炎帶原者;近年國內急性B型肝炎通報病例亦無上升的情形。
基於上述證據,經「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及「衛生署肝炎及肝癌防治委員會」共同討論後表示,B型肝炎抗體檢測不到,並不等於保護力的消失,目前無須全面再追加1劑B型肝炎疫苗,世界衛生組織亦持相同的看法。
該個案之B型肝炎疫苗接種史,包括: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接種及3 劑B肝疫苗接種,案母懷孕時可能係e抗原陽性(HBeAg)個案,即具有較高的B型肝炎傳播風險。因此,該個案極可能為母子垂直感染,胎兒可能在子宮內即暴露在大量的B型肝炎病毒的環境裡且遭感染,或因母親病毒量較高且傳播(活動)力較強,免疫球蛋白無法完全中和導致,並非疫苗失效。
台灣於75年7月對幼兒全面進行B型肝炎疫苗接種,已成功阻斷絕大多數的母子垂直傳染,但如果母親是高傳染性B型肝炎帶原者(e抗原陽性),疾病管制局仍呼籲家長儘早帶兒童至醫院瞭解其B型肝炎帶原情形,如小孩已經是B型肝炎帶原者,請依醫師的建議,定期返回醫院追蹤肝功能或接受超音波等檢查。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華人癌症資訊網